如果认为只有领导者才有建设经验,那就错了。同志们,这是不对的。建设我国工业的千百万工人群众每天都在积累的建设经验,对我们来说,这种经淀的价值丝毫不亚于领导的经验。我们所以需要自下而上的群众性的批评、自下而上的监督,也就是为了不使千百万群众的这种经验白白丧失,为了考虑到这种经验并加以采用。
因此,党的当前任务就是:展开无情的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组织自下而上的群众性的批评,在制定消灭我们缺点的实际决定中考虑到这种批评。
这里,斯大林高度评价普通工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坚定地认为必须给他们以充分的民主权利,让他们自下而上地来监督、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同官僚主义斗争。他的这些话都是在1928年讲的,是从苏联当时的现实中得出来的结论,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斯大林的悲剧在于:尽管他提出了正确的主张,却在此后年代中的苏联并没有真正实行。相反,苏联社会中的资产阶级法权不断巩固扩大,社会力量中产生的既得利益集团发展成为特权阶级,在党和国家中占了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产生现代修正主义;在美帝国主义的策动下,最后毁灭了苏联。
作为伟大的马列主义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和中国人民伟大领袖的毛泽东同志也在认真思考着这问题,并积极索求着解决问题之道。这使他晚年思想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针对美帝国主义提出的“要搞垮社会主义对自由世界的威胁,必须是而且可能是和平的方法”的战略(参阅刘兴潮主编《西方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手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以及苏共二十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的一系列政治风波,于1957年2月向全党全国人民郑重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30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他在这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出议上指出:
新的社会制度还刚刚建立,还需要有一个巩固的时间。不能认为新的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完全巩固了,那是不可能的。需要逐步地巩固。要使它最后巩固起来,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坚持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还必须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除了这些以外,还要有各种国际条件的配合。在我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斗争,还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同上书第268页)
在同年6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说来,已经基本完成,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冶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性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既然“谁胜谁负”、“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那末,“如果对于这种形势认识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那就要犯绝大的错误,就会忽视必要的思想斗争”。
其实,强烈的忧患意设并不是到晚年才流露出来的。早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次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语重心长地告戒全党:“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滞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冲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1376----1377页,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更结合国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情况,殚精竭虑地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内部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敌我和人民内部的两类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可能产生既得利益者集团、特权阶层,共产党内有产生修正主义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危险。而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正要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这些力量,策动和平演变,颠覆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从1976年以来,时间又过去了30年。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以及中国改革开放28年来所形成的现实局面,已经证明,毛泽东同志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早已阐明过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原理的,是把这些原理结合中国实际的。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层建筑,不管理上层建筑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够 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所以,主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文化大革命,由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去创立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目光深邃、高瞻远瞻,雄才大略的。根本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是对马列主义划时代的伟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伟大揭示。但是,作为文化大革命的具体方法,却是一种勇敢的设想、探索和试验。是要经过斗争实践的检验,经过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经过多次改进的提高,才能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一次一次地夺取胜利。不会也不可能第一次就完善成熟,顺利取胜;相反,第一次遭受挫折、失败,完全不该意外。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正是这样犯了多少错误,遭受多少失败,付出多少牺牲以后,才认识了它的规律,最后取得了胜利。对于文化大革命,我们当然也应该这样来认识。因为方法上有错,就从根本上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否定文化大革命,那是没有道理的。“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条定律。”
从这角度来思考,我们便不难理解,毛泽东同志何以要将鞍钢职工群众在技术革新和技
术革命运动中创造出来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成功经验高度称誉为“鞍钢宪法”,也才能
明了“鞍钢宪法”所以具有伟大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其提供了一个真正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管
理模式,而在于其寻求到了一个使工人阶级当家作主落到实处,同时又有效防止企业经营管
理者因为权力的异化而背离工人阶级,蜕变成为官僚者,甚至在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内形
成一个“为了追求自己特殊的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的权贵资产阶级的现
实途径。而这又是与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桴鼓相应的。毛泽东同志关于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有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其一,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和经济对立
统一关系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
生命线”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同志从不主张孤立进行某种经济活动,也不把经济活动看作单
纯的技术性问题,而是把经济活动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共20页: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