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思想研究 > 教育思想 > 魏胜权:学习毛泽东的人民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魏胜权:学习毛泽东的人民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魏胜权   来源:投稿 点击:: 日期:2007-01-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人”这个社会主义的主体因素内,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两个方面,  它构成了社会矛盾的统一体。  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员、领导干部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本文谨此结合毛泽东的人民观,提出一些思考与见解。

一、毛泽东的人民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大的精神支撑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每一次社会进步最终都是以思想的变革作为“发动机”的。从我国近代社会情况看,先进的中国人一旦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洗礼,就吹响了社会变革的号角。再如1979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之后,人们解放思想,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党在带领我国人民步入“十一五”规划的建设时期,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无疑,它表明我们党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方面,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有物质层面的建设和利益层面的调整,又要有精神层面的提升和价值层面的构建。我们学习和发杨毛泽东的人民观,就是在精神和价值层面上让其发挥独到的功能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而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体系中,最具生命力,最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就是它的人民观。人民观的实质就是亲民、爱民、为民、利民;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思想领先。因为党员、领导干部在社会和谐中起着主导作用。俗话说:干部干部,先干一步,领先一步,先行一步。所以说,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和示范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党员、领导干部在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前提下,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步入理想的和谐社会。毛泽东的人民观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各种矛盾、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如果我们把自身的价值和利益与党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人生重大问题上找准了坐标,确定了方向,树立了正确的权利观、名位观、利益观,你就守得住清贫,赖得住寂寞,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自觉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毛泽东的人民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其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精神支撑。作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工作者,都必须学习人民观,树立人民观,实践人民观,发扬人民观。

  二、毛泽东的人民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理想的润滑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这种和谐社会既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也不同于当代欧美式的发达社会。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显著标志就是要体现党代表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因此,我们要高扬主旋律,就要学习毛泽东的人民观,两者是统一的,是互为作用、互相关联的。

    审视我国发展的现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人民内部矛盾日益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时刻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个时期是多事之秋,极有可能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一种则进入“矛盾凸现时期”。我国从2003年人均GDP就已经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贫富差距按基尼系数达到0.46%。例如弱势群体这一块,如果将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汇总,  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约1.5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左右。如何关注、关心、关爱弱势群体,并逐步限制、缩小贫富差距,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谐,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的本质要求。

    毛泽东的人民观,它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天天地好起来,富裕起来。它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又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责任。因此,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毛泽东的人民观,胸有全局,心系人民。充分发挥领导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政治优势。用过细的、深入的、扎实的工作,将各种矛盾化解好,把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不相和谐的问题真正解决好。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善于听取其意见,倾听其呼声,与他们同甘共苦,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只要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事情,各级党和政府都要刻不容缓、义不容辞,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去解决。同时,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让人民群众“有效地进行生产、进行学习和有秩序地过生活”。①只要坚持毛泽东的人民观、群众观,我们就能稳民、服民、安民、得民,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②从而有效地引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毛泽东的人民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社会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联系、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形成的。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在社会的时空间相互吸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和谐必须靠道德层面来维系。

    毛泽东的人民观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共产党人的道德观。在毛泽东时代,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多年间,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实质上就是最基本、最具影响力、最有成效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植根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以及人民群众心中的道德力量。那时涌现出了雷锋、焦裕禄、龙梅、玉荣、王进喜、石传祥等一大批突出感人的优秀典型,极大地鼓舞和影响了亿万人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心和斗志。特别是人民的思想道德情操从中得到了修炼和升华。在那样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已成风气,社会的丑恶现象与党内的腐败之风几乎荡然无存。人们普遍从心底发出由衷的感叹:新中国的天是明朗的天! 因此,牢记毛泽东的人民观,并大力加以提倡,是十分必要的。他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③这种精神,实际上也就是道德修养。那些优秀模范典型,他们能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光明磊落,坦荡无私,默默无闻奉献,正是高尚道德的支撑。

    毛泽东人民观的学习,实质上是思想道德以及伦理方面的教育。人们从毛泽东一生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为国为民的实践中,感受到了他那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亲民观、道德观。在如何对待人民这个根本立场、根本态度、根本道德的问题上,毛泽东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是全党同志学习的典范。

    道德导致和谐,和谐维护保持生存发展。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只有用爱心、用美德、用智慧、用勤劳去感化人民群众,吸引人民群众。在升华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④自觉抵御各种颓废、消极、腐败思想文化的侵袭,从党员、领导干部身上真正体现党代表人民的形象。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就会早日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56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00—80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60页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朱向东:毛泽东主张教授治校
·魏胜权:学习毛泽东的人民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谌赤军:毛泽东“三结合”读书法
·徐家林: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指导方针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教育工作者的一些指导
·伍迪希:毛泽东的教育奇谋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