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最新征文 > 高哲: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2)

高哲: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2)

作者:高哲   来源:征文 点击:: 日期:2009-10-09

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开始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之所以走这条道路,是因为他在分析了中国的实际后认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35页)从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革命政权。从19271934年,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先后创建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党又领导人民在陕甘宁和华北、华中、华南建立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正是这一系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使星星之火变成为燎原之势,终于取得了民主、民族革命的伟大胜利,最后夺取了全国政权。

三是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法宝”。建党初期,在对待中国资产阶级问题上,党内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阶级,应当由它来领导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和发展起来后,再进行“二次革命”;二是认为资产阶级是反动的,革命一开始就打到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两种主张都是脱离中国国情而得出的结论。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中国的资产阶级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认为大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敌人,必须打倒;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在民主革命阶段,是我们的朋友,应当团结它们。毛泽东还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业不发达,工人阶级力量薄弱,因而革命的队伍不能“纯而又纯”;要使革命胜利,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这种革命的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时期变得更加广泛,如毛泽东所说:“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51152页)毛泽东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视为革命的“三大法宝”。我们党正是依靠这“三大法宝”,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国后,又依靠统一战线这个法宝,胜利地完成了过渡时期的各项任务,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现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靠统一战线这个法宝。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 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系到革命事业的成败和建设事业的兴衰。

在上世纪30年代,王明排斥了熟悉中国国情的毛泽东的领导,主观主义地推行教条主义和军事冒险主义,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到失败,迫使红军不得不撤出中央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中,毛泽东从实际出发,根据红军在渡湘江战斗伤亡惨重和国民党军在我军行进路上重重设防的情况,改变了原来计划的行军路线,从而摆脱了国民党军布好的口袋阵和包围圈,避免了被国民党军一举全歼的厄运,从而挽救了红军。经过遵义会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特别是延安整风和七大,结束了王明的统治,并对他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从理论上进行清算,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而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建国后,党和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了一整套方针政策,开展了一系列革命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同时,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创造性地、成功地进行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社会继开创历史新纪元之后,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进行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这一系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面前,毛泽东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的骄傲情绪滋长起来,逐渐脱离长期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作了不切合客观实际的估计,导致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1958年“大跃进”的失误;广大党员和干部在“左”的思想的影响下,又助长和加重了这个失误。这些失误,在政治上、经济上给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重大损失。以后,我们党逐步纠正前几年的错误,毛泽东重提调查研究和思想路线问题,并着手从政策上和体制上逐步纠正错误,因而迅速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出现了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但不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受到更大的干扰和破坏,发生了十年动乱。给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对“两个凡是”的批评,由毛泽东倡导的、建国后一度缺失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重新确立起来,并界定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指引我们党拨乱反正,承上启下,与时俱进,重新认识我国的社会现实,重新提出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工作重点的转移,把迅速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今后一切工作的中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全方位地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努力实践与探索,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又把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而使全国各条战线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这一系列的事实都充分说明: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遭受的挫折和失败,都是因为离开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靠的是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思想路线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劳永逸的,搞得不好,是会反复的。今后,我们党和国家,无论是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还是内外政策的制定,无论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抑或是对工作的指导,都必须牢记历史经验,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必须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普遍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使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为此,在组织干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同时,必须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教育;否则,各级干部在践行创新理论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就由于缺乏基础理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必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而就会犯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二、群众路线使革命和建设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 共7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下一页


  •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长征”永在路上 “赶考”远末结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建党思想与新时代建党精神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想起了“四个伟大”
    ·传承毛泽东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