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思想研究 > 经济思想 > 王克群: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

王克群: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王克群   来源:征文 点击:: 日期:2006-07-25

  人类社会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的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它既指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内容,也就是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发展观则是对这一过程的理论反映。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对发展的认识由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也是科学的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中国共产党试图“从苏联所走过的道路”转变到“走自己的道路”,进行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于毛泽东。当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就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发展的思想。
 
  一、理顺各种关系,统筹发展
 
  《论十大关系》把发展放在第一位,是关于发展的论著。文中体现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适度发展的思想,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取得最佳的发展效果。毛泽东提出的对某些领域的限制,是因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过度把资金投向某一领域,会造成其它经济社会领域的资金短缺,经济生活内部的有机联系一但被打断,就会影响整体发展。适度发展的关键,是各方面发展的适当约束和必要协调。适度发展的衡量标准是一个门类的发展不影响其它门类和整体的发展。在论述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工业布局、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问题时,毛泽东三次使用了“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的这种辩证思维的句式,表明一定要把握好发展的度,不能因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就走上另一个极端,那样就会导致忽视或损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严重后果。
 
  毛泽东认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要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毛泽东就1954年在多购农民粮食问题上曾犯的错误,农民有意见,党内外也有许多意见,指出这个教训全党必须记住。并以苏联在农民问题上犯的错误为鉴,来说明处理好国家和农民关系的重要性。“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我们的农业税历来比较轻。工农业品的交换,我们是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我们统购农产品是按照正常的价格,农民并不吃亏,而且收购的价格还逐步有所增长。我们在向农民供应工业品方面,采取薄利多销、稳定物价或适当降价的政策,在向缺粮区农民供应粮食方面,一般略有补贴。-----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2]毛泽东历来关心农民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就特别强调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因为只有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才能养活工人,重工业方面的投资才会增加。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调整问题,表明毛泽东已萌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旧中国留下的工业布局特点为沿海工业比内地工业发达。为平衡全国工业发展的走势,充分发挥沿海工业在建国初期对推动全国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毛泽东明确要求:“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3]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这与《论十大关系》中协调工农业发展比例和协调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关系的思想,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了国民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这是对毛泽东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双重的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发挥优势,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这是比较长的时期内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的主要依托,也是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财力物力支撑;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有利于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包括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
 
  二、 统筹兼顾与统筹发展
 
 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强调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强调在处理物质利益和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时,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毛泽东指出,“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4]针对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指出了对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5]他把统筹兼顾作为处理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基本方法。  
 
  同当年相比较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重大的变化。但是,毛泽东同志的统筹兼顾思想却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得到证明和检验,依然放射着真理的光芒。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成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阐发,是与毛泽东同志的统筹兼顾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做到统筹兼顾。首先,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和协调性。随着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推进,我国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现实国情和建设中的现实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性,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各种关系的认识上的自觉性和实践上的主动性达到一个新高度。其次,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现在旧的发展理念正在消除,新的发展理念正在成为共识:“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等。发展中的统筹兼顾,在思想方法上就是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科学发展现,不仅是发展观念的进步,也是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相应调整。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
 
  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响亮地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同世界建立和平共处的和谐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6]当然,向国外学习,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和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好的东西,都要采取这种态度。毛泽东特别强调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因为,“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7] “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8] “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9] 和对“外国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10]毛泽东提出向外国学习,并非是一时之见或图一时之利,而是把它当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战略。不仅在我们落后的时候要向外国学习,就是“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但在第—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11]毛泽东关于虚心学习外国的一切长处,即不能闭关锁国,又不能盲目地学、不能照抄照搬的思想,是我们发展中外关系的准则。
 
  回顾历史的经验,面对现实的挑战,无不要求我们尽快树立起新的发展观和新的改革观,那就是统筹协调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在对外开放中求得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扩大开放。
 
  我们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一方面,我们要逐步推进服务领域开放,通过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改善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提高法规和政策透明度。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我们要把积极适应国际规则和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修订结合起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面临着双重的任务:既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则,又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订立、修订和完善进程,努力争取使之符合我国发展的利益。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是不同国家矛盾和妥协的产物,并不是天经地义和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同国际规则“接轨”,而要力争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国内经济体制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相互协调。
 
  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
 
  《论十大关系》内容十分丰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矛盾,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是其基本精神。毛泽东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2]《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虽然这一探索是初步的,却是比较系统的。它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表现。马克思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全人类”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奋斗的终极目标。毛泽东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设国情,强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中间力量,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对以人为本的解读。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人为本之所以成为科学发展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只有高度自觉地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解决一切有关发展的具体问题才会有明确的方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确保以人为本精神得到切实贯彻。相应地,我们在宪法中增加“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内容,增加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明确规定对合法的私有财产进行保护,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等,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参考文献:
 
 [1][2][3][6][7][8][9][10][11][12]毛泽东文集(第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29-30;26;41;42;43;43;43;44;23;
 
 [4] [5]毛泽东选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7;387-388;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王二路:“众志成城”与“守望相助”
·李永山:论毛泽东的艰苦奋斗精神
·于澎:走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大内尚武 山口由纪子:如何创建持久和谐社会
·苏伟: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首先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翟根田:关于现代企业集团几个管理问题浅议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