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思想研究 > 经济思想 > 王二路:“众志成城”与“守望相助”

王二路:“众志成城”与“守望相助”

作者:王二路   来源: 点击:: 日期:2008-07-02

─—“七一”有感

 

今年以来,无论是在抗击罕见的冰雪灾害的斗争中,还是在抗击汶川特大震灾的斗争中,成语“众志成城”出现频繁,使用率极高。其实,在天灾人祸面前最能囊括并体现中华民族患难与共、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和伟大精神的,还有一句最为贴切的成语即“守望相助”。

 

“众志成城”源于民间谚语。最早出现于《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国吴•韦昭《国语注》的解释是:“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也。”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佚文》中对“众心成城”也有一个解释,说是“众人同心者,可共筑起一城”。解释虽略有异,意义却完全相同,都是用来比喻民众只要团结一心,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进而克难攻坚夺取胜利。

 

“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由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是孟子的一种社会理想:老百姓无论埋葬或搬家都用不着背井离乡,在家乡同耕一块田地,大家都和睦、友好地相处,防守盗贼也互相帮助,一家有病人,大家共同照顾。以后就用来表示人们彼此关心、相互帮助。

 

“众志成城”的局面是由无数个“守望相助”的感人事迹、动人情节孕育而成。倘无“守望相助”的彼此关心、相互帮助乃至无私奉献,何来“众志成城”?在疫情、雪灾、车祸、地震、洪涝……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正是由于我国各组人民大力发扬“守望相助”的优秀传统,凝聚了患难与共的民族精神,才得以用“众志成城”的姿态,经受了种种考验,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夺得了一次次伟大胜利。

 

提高一个层次讲,“守望相助”与“众志成城”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一条根本路线的伟大实践和光辉结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今年,当罕见的雪灾和特大的震灾给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工作、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是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发扬“守望相助”的精神,倾尽所有努力,向灾区和受灾群众源源不断送去温暖、给予大力救助,用爱心接力筑起了抗击灾害的坚固长城。譬如,汶川发生地震后,党中央悠悠万事,惟“灾”为大: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共和国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解放军和中央多个部委第一时间发起响应与联动;权威的信息第一时间穿透灾难的屏障,以跑在谣言前面的方式抵达公众……灾害无情,人间有爱。大灾面前更彰显出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心心相印、鱼水情深。

 

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充分表明,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1927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以工农群众为主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面对井冈山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毛泽东满怀激情地吟咏道:“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1931年春,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诗中还写到:“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战争年代,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守望相助”而形成了鱼水关系,结下了深情厚谊,铸就了铜墙铁壁;以“众志成城”的人民战争摧毁了反动统治,消灭了剥削制度,推翻了三座大山。和平时期,我党与人民群众“守望相助”,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时刻关心着群众的衣食住行,问寒问暖问辛苦;时刻记挂着百姓的春耕夏锄、防旱排涝、丰产丰收……从而,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高涨的热情和空前的干劲,举国上下,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党和人民只要矢志不渝地坚持“守望相助”,中华民族必将永远“众志成城”!伟大复兴,也便指日可待。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王二路:“众志成城”与“守望相助”
·李永山:论毛泽东的艰苦奋斗精神
·于澎:走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大内尚武 山口由纪子:如何创建持久和谐社会
·苏伟: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首先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翟根田:关于现代企业集团几个管理问题浅议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