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思想研究 > 经济思想 > 王克群: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王克群: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作者:王克群   来源: 点击:: 日期:2005-07-18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相反,认为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突破创新,才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之所在。理论创新,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毛泽东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围绕着"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历史课题,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 率先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解决这个课题的实质,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在当时首先就有一个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我国在1953年开始的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许多方面主要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计划管理、金融、统计等方面,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经验,也就是说采取了苏联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了分别以美、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和遏制,而苏联则给新中国以援助和支持。2、新中国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而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工业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高速度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威力,并且这种模式又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苏联模式,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因此,尽管当时照抄照搬难以避免,亦属必要,但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点。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特别是在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前后,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揭示了苏联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与此同时,一贯主张从中国实际出发并对照搬苏联模式不满的毛泽东,也在实践中逐渐察觉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陆续发现苏联的一些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从而重新审视苏联模式,以便"以苏为鉴",少走弯路。1955年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他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总结我国的经验,论述了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毛泽东"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的理论使中国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摆正了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前进的方向,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起点,也为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主要内容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理论

  毛泽东针对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不懂得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因而在矛盾出现时处于被动地位,甚至造成严重错误的历史教训,首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为一个全面性的问题提了出来,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重大贡献。1957年6月19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阐发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性质、特点和运动规律。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不断得到解决。

  2、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为了正确认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用专政的办法解决;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问题。毛泽东提出和说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在政治思想领域,要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经济工作和各项工作中,要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在科学文化工作中,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各民族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上,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毛泽东还鲜明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对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如何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必须坚持工农业并举,不能重工轻农

  这是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生产资料生产同消费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战略性比例问题,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结构问题。毛泽东根据苏联的教训,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2]他认为,在以重工业为中心进行经济建设时,一定要更多更好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增加资金积累,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作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3]在1959年庐山会议前期总结"大跃进"以来的教训时,他提出安排国民经济一定要以农、轻、重为序。[4]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也指出:"我们的提法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5]在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从毛泽东对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关系的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三者关系变化的脉络:从以重、轻、农为序到以农、轻、重为序,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到"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这种变化,反映了毛泽东对这个重大比例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和安排日益科学。但是,由于"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在实践中并未很好落实。

  (四)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

  毛泽东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明确肯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提出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商品经济的命题。毛泽东在1958年11月的郑州会议上指出:现在我国有人不要商品生产,不对。"我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巴西还落后。""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6]只要还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极其必要,极其有用。毛泽东在这里提出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商品生产的命题。第二,指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提出了要破除姓"资"姓"社"的问题。1958年11月,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要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7]"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生产?无非是怕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8]他提出:"怕商品生产做什么?不要怕,我看要大大发展商品生产。"[9]"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必须肯定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10]"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11]第三,提出了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著名论断。1959年2月,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针对"大跃进"运动中"共产风"的问题,提议对县、社两级干部,特别是公社这一级干部进行教育,"使他们懂得价值法则,等价交换,这是个客观规律,客观法则,违反它,要整得头破血流。"1959年3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12]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论断,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不断地教育着人们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指出:"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时代的条件、人民的实践孕育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引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15] 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267[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 [3] [6] [7][8] [9] 10]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24、241 、435、437、439 、439 、436 、437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5] [12]毛泽东文集:第8卷78 、123、34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 [13]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116、137、155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3-12-27(1).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王二路:“众志成城”与“守望相助”
·李永山:论毛泽东的艰苦奋斗精神
·于澎:走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大内尚武 山口由纪子:如何创建持久和谐社会
·苏伟: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首先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翟根田:关于现代企业集团几个管理问题浅议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