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戌边”,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毛主席为“开发边疆、保卫边疆”而进行的一项战略部署。人民解放军复转官兵和全国各地的城乡青年,随着党中央、毛主席的一声号令,毅然纷纷投入到了“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中,先后在新疆、内蒙、黑龙江、云南和广西等边疆省区,开辟了2000多个国有农场,形成了一条巩固的“边防农场带”,为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与边防安全,做出了不朽贡献!
(一)
共和国“屯垦戍边”事业是从新疆开始的。
早在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主席便曾约见王震,勉励他继续发扬英勇奋战、不怕艰苦的精神,准备带领部队解放新疆。
这年9月25、26日,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和新疆主席包尔汉相继宣布起义,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又将彭德怀、王震招至北京,正式将进军新疆、经营新疆的重任交给了王震。毛泽东对王震说:“新疆比你过去经营的南泥湾要大一万多倍……当年左宗棠曾留下诗句:‘新栽杨柳三千,引得春风渡玉关’,希望你到新疆后能超过左文襄公,把新疆建成美丽富饶的乐园。”
王震将军受命后,10月初便率部挺进新疆,从此新疆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布了《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而外,应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借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建设。”
曾在南泥湾领导开展大生产运动、此时已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的王震,首先响应号召,立即向驻疆部队发出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命令。随后,他偕同副司令员陶峙岳等,亲自到驻疆各部队驻地勘察土地,调查水源,制定规划……接着驻疆部队便发动了11万官兵,在王震和陶峙岳将军的亲自带领下,向天山南北的荒滩秃岭进发,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大生产运动,拉开了共和国屯垦戍边的序幕……
屯垦戍边之初,艰苦卓绝,筚路蓝缕,王震、陶峙岳将军同普通士兵一样,肩负纤绳,拉爬犁,运片石,筑公路,挖河渠……他们“一手握枪,一手拿镐”,分别在阿克苏、库尔勒、伊犁、塔城、阿尔泰、奎屯和石河子等地,安营扎寨,垦荒造田。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1950年一年便开垦荒地83万亩,收获粮食6800多万斤,棉花7500多担,油料370多万斤,同时还建立起了各种工作作坊,饲养了大量牲畜。据统计,在新疆石河子地区,仅国民党起义部队的屯垦官兵就先后建立起纺织、造纸和铁、木等各种工作作坊189处,饲养耕牛1550余头,羊23000余只,从而极大缓解了国家的经济困难,减轻了人民负担。
通过垦荒造田,至1952年底,驻疆部队便已实现粮油的自给有余,并且他们还将大量棉花运往内地,支援我国轻工业发展,不仅解决了驻疆部队的生活问题,而且支援了国家建设,为后来共和国大规模的屯垦戍边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
1952年2月1日,毛泽东主席发布组成产业军的命令。命令热情洋溢地指出:“将光荣的祖国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经是久经考验的、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为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保卫祖国。”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命令,人民解放军有31个师转为建设师,其中15个师参加到农业生产建设中,其余参加我国的各项工程建设。
4月15日,毛泽东与周恩来又联合作出决定,宣布再从军队中拨调41个师、11个团共46.5万人,转为屯垦部队和工程部队。第一批共有1个军、22个师、16个团,组成26个建设师。次年年初,新疆军区又有11个农业师集体转业,专门从事农业生产。
就这样,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一声号令,几十万转业到经济战线上的部队和官兵,轰轰烈烈地开进到边疆、荒漠,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热潮中。他们把作战地图转为生产地图,战马改作耕马,炮兵的瞄准镜作为开荒造田的水平仪,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开发边疆工作,并将自己的后半生无私地献给了祖国边疆的建设与开发事业。
屯垦戍边,使亘古荒原戈壁顿时沸腾起来;大批产业军的组建,使业已开始的屯垦戍边事业,不断形成新的高潮。
在此形势下,1954年10月7日,根据王震、王恩茂两位将军的建议并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一个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建设的兵团组织,在新疆应运诞生。从此,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建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便成为实践毛泽东屯垦思想的最佳组织形式和载体。
全国各地的百万复转军人和有志青年学生、支边青壮年,满怀壮志与豪情,纷纷汇集于“兵团”的旗帜下,他们克服了今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先后在天山南北建立起174个农牧团场,429个工交商建企业和大批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单位,成为一个拥有240万人口,规划面积近亿亩,耕地面积1600万亩的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垦区。
在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之前的1954年2月,为适应祖国铁路建设需要,党中央、毛泽东还决定组建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并抽调不怕艰难、肯于吃苦的王震将军担任铁道兵司令员。离开新疆到铁道兵上任后,王震仍然一如既往地工作,他南下北上,实地考察,指挥铁道兵抢修铁路,同样干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但一向热爱农业、眷恋沃土的王震,忘不了他所从事过的农垦事业。这年秋天,王震去黑龙江看望从朝鲜战场参加铁路建设的铁五师老兵,当他在密山、虎林一带发现有大片沉睡了千年之久的亘古荒原时,惊叹不已,立刻萌发了就地安置老兵开垦荒地的想法。
党中央、毛主席热情地支持王震的这一设想,铁道兵党委也给予王震以大力支持。王震从东北回京后,马不停蹄地匆匆返回东北,立刻批示铁五师组织先遣队,开始勘察北大荒的工作。随后他们便确定在虎林县境内设定场址,并打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O部队农场”的招牌,正式开始了开发北大荒的艰巨事业。
不久,王震又根据毛泽东在屯垦事业创建初期提出的关于“要开垦荒地,建设一支采用现代化机械和科学技术的农业大军”的指示,向中央建议在黑龙江密山、虎林、饶河三县的大片荒原上,兴办综合性半机械化的农牧企业,以将铁道兵的骨干后备力量储备起来,屯垦戍边,寓兵于农。党中央、毛主席批准他以铁道兵工程收入兴办农牧企业、开发荒地资源。于是,铁道兵再次集体复转9个师的官兵,开进了茫茫的北大荒……
北大荒,人称“北”国高寒,“大”片沃野,“荒”无人烟,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片黑土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北大荒就曾有过人类祖先的活动。对它的开发垦殖计划,上可追溯到辽、金,直至秦汉时代,下可至民国的“五大火犁”(拖拉机)公司及日本帝国主义“二十年内移民五百万人”的“开拓团计划”。然而,不论是我们的祖先,还是日本的“开发团”,统统都因大自然的残酷无情最终望而却步,北大荒实际成为一块无人开垦的处女地……唯有我英勇顽强的铁道兵部队,组织严密,不畏艰险,敢于攻坚。他们吃冰馍,喝雪水,住马厩,蹲地窝,人拉犁,铁锹挖沟,有时在零下40度的气温条件下作业,克服了无数道艰难险阻,很快便在北大荒建立起了一系列以铁道兵部队番号命名的8511、853、852……军垦农场,极大改变了北大荒的荒凉面貌。
如今,“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良田连片、林带交织、公路成网、城镇棋布的全国最大的农业商品粮生产基地。几十年来,我军官兵和大批有志青年一起,共在北大荒开垦荒地4000万亩,累计上缴粮食360亿斤,建立大型国营机械化农牧场103个,可耕种面积达3000万亩,总人口 163万人,职工70万,田间机械化程度达 90%以上。她每年上缴商品粮超过全国垦区系统的一半,大豆出口量则名列全国前茅。如今,北大荒人正在为建设国家百亿斤商品粮基地而努力……
(三)
1955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国有农业在第二、第三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将有大规模的发展。”当时,主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举双手赞成。他对毛泽东说:“总理说,为了搞好军垦、农垦工作,以及管理好现有的国营农场,应单独建立一个部,从农业部分出来。”并建议定名为“国营农场部”,同时建议:“从军队中调一个敢打敢冲的将军,比如象王震这样的人来办这件事,才能打开新局面。”毛泽东积极支持这个建议,但提出:“不要叫国营农场部,可以叫农垦部。”
就这样,王震将军在铁道部部长的位子上还没坐热,便又受命担负起了组建农垦部的重任。
1956年11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王震从肖克、甘泗淇两位将军那里,听到“军队10个预备师和公安军可能裁减”的消息,便马上提笔给他的老上级、国防部长彭德怀写信。信中说:“我认为10个预备师和若干公安部队裁减,以及80万志愿兵复员、10万干部退役就业,在我国工矿业无法安插。农村人口又如此稠密,耕地如此缺少,人民生活虽然在胜利后得以充饥,但是无可否认还是很穷,这是必须考虑的大问题。因此,我建议集体转业农垦20个师。”同时建议上报中央和军委。他在信中还说:“如果中央和军委考虑这个建议,请派张云逸大将或其他同志当(农垦部)部长,我当副部长在黑龙江工作。这样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相结合的。”
党中央、毛主席再次采纳了王震的一些合理建议。
1958年初,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一声令下,我人民解放军10万复转官兵向黑龙江的北大荒开来。这些大部分来自我国农村、熟悉农业的解放军官兵,放下背包,立即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在狂风大雪中,开进到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合流域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松嫩平原、牡丹江平原、纵横千里的大荒原、大沼泽……
与此同时,在我国的华南地区,党中央同样调集了成建制的人民解放军官兵,组成开发我国橡胶事业的林一师、林二师,并任命叶剑英但任华南垦殖总局局长,垦荒种植天然橡胶林,创建共和国的橡胶生产基地。
我10万解放军复转官兵,和大批地方支边青年一起,组成30万人的垦荒植胶大军,来到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的热带雨林……他们和垦荒种田的战士们一样,不怕艰苦,斗志昂扬,出发前慷慨誓师:“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发展我国的重要战略物资——天然橡胶!”很快他们便在我华南地区先后建立起橡胶农场200多个,种植橡胶200多万亩,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和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宝贵贡献。
在这期间,一批又一批的内地支边青年、城市知识青年和专业技术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陆续不断地奔赴到祖国边疆,参加到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事业中来,成为共和国屯垦戍边事业的一支生力军。同时,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西、江苏和安徽等内地省份,也先后利用荒原、野摊资源,建起了一批批地方国营农场。
而此时,位于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司令员陶峙岳和政委王恩茂的指挥、率领下,也不断兴起新的屯垦高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同志们,在两位将军的带领下,认真总结了以往的屯垦经验,又在玛纳斯河流域先后建立起8个大型国有军垦农场和一个种羊场。1957年,兵团指派农八师挑选4500人组成先头部队,向准葛尔盆地中部进发,并重点屯垦莫索湾荒原,抢修水利工程,引天山之水,垦荒造田。第二年,他们便垦荒36万亩,播种18万亩,仅莫索湾二场一年就生产粮食400多万斤,为共和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当新疆人民看到解放军引下了天山雪水,昔日干旱的荒漠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时,欢快地跳起了少数民族舞,齐声称颂:“亚夏(万岁)毛主席,亚夏解放军!”
……
如今,在两代人的艰苦奋斗下,昔日沉睡的亘古荒原、戈壁沙洲和丛山荒滩,已是国营农场星罗棋布,一座座新兴的农垦城镇像珍珠一样镶嵌在祖国的辽阔大地上。
屯垦事业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主义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经营农业,而且兴办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现在,我国共有国营农场2149个,工、商、运、建、服企业2万多家,科研单位685个,各级各类院校9167所,医疗单位1.28万个,职工队伍540万人,社会总人口达1200多万,固定资产净值245亿元,年创造社会总产值75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55亿元占34%,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产值501亿元占66%,年提供利税30亿元。农垦事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天然橡胶占全国总量的90%,商品粮占国家定购粮的10%,出口大豆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3,乳制品占全国总量的1/3,机制糖、对虾、羊毛占全国的1/10,棉花占全国8%,大中城市的消毒奶,80%以上由农垦系统提供。
屯垦事业的兴建与发展,加速了中国荒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战略物资天然橡胶的生产,为国家增添了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耕地面积,成为我国大规模综合经营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城市、工矿区副食品基地,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和产品加工、运销服务中心。在中国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示范作用,带动和促进着中国农村尤其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
至今少有人知的我国屯垦戍边事业,曾经并正在创造着一个个人间辉煌。他们不仅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边疆开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且实际承担着保卫边防、巩固边防的艰巨使命。尤其是至今仍保持着军队的组织形式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于特定的历史、地理、社会等多种因素,使他们必须一边屯垦、一边戍边,承担起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双重任务。他们不仅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事业洒下了辛勤的汗水,而且为祖国边疆的稳定与安全流下了鲜血,甚至献出过生命。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由于中苏关系处于友好时期,我国西北部边界基本上处于“有边无防”状态。但随着两国关系的逐步破裂以至恶化,苏方不断在边界一带制造事端。1964年4月,在苏联的策划和诱骗下,新疆伊犁、塔城等地的6万多边民,带着财产,赶着牛羊,越界而去,使边界地区不少基层政权瘫痪,农村组织解体,田园荒芜,牲畜失散,坏人趁火打劫……社会秩序一度陷于混乱。
事件发生后,党中央、毛主席极为重视。周恩来、邓小平等紧急召见兵团副政委张仲瀚,要求迅速调集干部和民兵赶赴伊、塔地区,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并责成自治区党委、人委和兵团党委,由兵团负责组织民兵,速赴边境布防,从而有效地维护了边界治安。鉴于兵团在保边守边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毛泽东主席意味深长地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了情况能打仗,我看很有希望。”
随后,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兵团的值班民兵全副武装,开始进行昼夜不停的沿边巡逻,并在塔城、裕民、额敏三县边境地带设立了8个边防检查站,从此结束了我国西北部边界“有边无防”的状态。
后来,兵团党委又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在2019公里的国境线上(原中苏边界西段总长5600多公里),建立了58个边境农场,并组建了300个齐装满员的民兵值班连。
军垦国营农场和地方农牧团场,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国防屏障,为巩固边防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这以后,新疆建设兵团的农九师,奉命开始在基本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争议地带”耕种“政治田”。他们只管耕种,不问收获,年年薄收年年种,常常在苏军的枪口下从容劳作,将生死置之度外,并曾多次与越界闯入我国境内的苏军你推我搡,拳脚相加。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苏军开始在我边境地区部署重兵,并武装侵入我西北境内,在遭到我戍边民兵阻拦后,他们竟使用暴力,用枪托打昏5人,然后托走关押,以后又发生了苏军悍然开枪,打死我身怀六甲的女民兵孙龙珍事件。但我戍边民兵毫不畏惧,他们认真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默默但坚定地守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国土。最后,在我外交部门的多次严正交涉和戍边军民针锋相对的斗争下,终于取得了屯垦、戍边的双胜利。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我屯垦戍边的解放军复转官兵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均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1990年8月27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了兵团石河子八一棉纺厂、八一毛纺厂、石河子市郊国有农场后,挥毫题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艰苦奋斗,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1998年7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结束了对中亚五国的访问后,再次风尘仆仆地来到兵团视察,并高度评价了兵团的发展对新疆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及巩固边防等各项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特别指出:把生产建设兵团这种既屯垦又戍边的职能,放到新疆历史长河中,放到当前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中,放到新疆稳定发展的大局中观察,都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兵团既是开发建设边疆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不仅是对新疆建设兵团的评价,也是对共和国整个屯垦戍边事业的肯定与赞赏。
(作者简介:刘炳锋空军某部政治教研副主任、上校)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