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思想研究 > 经济思想 > 苏伟:从三大“并举”看毛泽东社会主义

苏伟:从三大“并举”看毛泽东社会主义

作者:苏 伟   来源: 点击:: 日期:2005-07-17

  20世纪的后50年,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基础。这其中,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思想功不可没。当然,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玉中有瑕,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分析。21世纪的前50年,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将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新世纪初,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重要时刻,再研究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综合毛泽东的三大“并举”观点,对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思想的特点与意义作一探讨。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并举的“建国战略”

   (1)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社会道路怎么走,是我们党和毛泽东一直在思考的大问题。总结自鸦片战争以来,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经验,毛泽东在1957年再次作出一个根本性的历史结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1] 为什么在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成功,已经将中国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救出来了8年之后,还要强调“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呢?毛泽东解释了“救”字这微言之大义:“在现代中国的条件下,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工业化问题。”[2] 这又是为什么呢?毛泽东作了回答:“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会主义,那就要两头落空”。[3] 因此,毛泽东将中国的现代化定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他的头脑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是“社会主义建设”,二者是一回事。他讲过的很多名言,例如“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4] 等等,都能够证明这一点。

   (2)正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毛泽东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并举的发展战略。他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强调:对“结合在一起的”革命和建设,“绝不可以分割起来和互相孤立起来去看,绝不可以只强调一方面,减弱另一方面。”[5] 因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6] 1958年1月,毛泽东还提出:“从今年起,要在继续完成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把党的工作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7] 社会主义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举,这是对“革命与建设并举”战略思想的具体化。

   (3)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并举”呢?这和毛泽东一个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分不开的――“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以后。……首先造成舆论夺取政权,然后才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 [8]社会主义革命,旧的生产关系被消灭了,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了,这就为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于是就可以大搞技术革命,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大发展了,又能够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因此,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应该并举。
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并举”,同毛泽东重视政治与经济的统一,也有必然的联系。毛泽东指出:“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务,那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很危险。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9] 邓小平后来讲:“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10] 这应是对此“并举”思想的肯定。

   (4)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并举”的目的是什么呢?毛泽东作了回答:“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11] 可见,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大目标结合起来,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确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一大特点,甚至可以说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战略。这个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又用生产力的发展来巩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成果的战略意图,从“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到“三面红旗”中的总路线,再到“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中,都得到了体现。

  二、速度与规模并举的中国现代化“赶超战略”

   (5)毛泽东思考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将“规模和速度”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他在合作化的高潮中就讲过:“中国的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已经不能按照原来所想的那个样子去做了,这些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 [12]

   (6)毛泽东认为,要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可以说,这是毛泽东“发展规模”战略思想的实质。根据毛泽东这一思想,党的八大要求“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13] 由于“大跃进”的耽误,毛泽东和我们党后来对这一目标的完成期限定在了“1980年以前”;并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① 事实上,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确实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对于我国在国际关系乃至世界格局的大变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7)为了在受孤立的国际环境中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1958年起,毛泽东和我们党就一直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15] 自力更生,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立足点。邓小平曾向请教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外宾讲这是“中国的第一条经验” [16] 争取外援,实质上也就是对外开放。在“有些国家的领导人不愿提,甚至不敢提这个口号(指向外国学习――引者注)”的当年,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7] 这是体现了巨大勇气的。而且,这个方针对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8)毛泽东更认为,中国要用50年到100多年时间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赶上和超过用300多年时间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强国。可以说,这是毛泽东“发展速度”战略思想的实质。毛泽东的“赶超”战略思想,尽管有过“大跃进”期间要求短期内“超英赶美”的严重失误,但从总体上看,即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集中提出,到总结了“大跃进”教训、头脑更清醒后的更多论述,还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规律的。

   (9)“赶超”思想在新中国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昂首挺胸站了起来的中国人民,有着以数千年文明为根基的巨大自豪感的中国人民,是绝不甘心处于世界发展后列的。何况,新中国处于资本主义的全面封锁之中,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于是,加快中国的经济建设,努力赶超发达国家水平,极大地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必然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毛泽东将这些历史的必然性上升为理论观点:首先,落后就要挨打。“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18] 其次,落后就要遭致中国社会主义失败。“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19] 再次,只有“赶超”,才能振兴中华民族。赶超发达国家,“这是一种责任”;“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20]

   (10)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阔步迈向世界前列的强烈愿望,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尽管出现过“大跃进”那样巨大的失误,但是,毛泽东和我们党并没有放弃“赶超”战略,而是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两阶段”观点,尤其是提出了用一百年时间去“赶超”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及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战略设想。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善了“赶超”战略。邓小平提出“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不是对“赶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吗?

  三、以农、轻、重为序、工农业同时并举的“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

   (11)毛泽东考察了世界各国的诸种工业化道路。他认为,西方的工业化道路,虽是由轻工业发展到重工业的,但走的是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道路,损害人民利益,中国绝对不能走;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片面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也损害人民利益,中国也不能走;中国必须走出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他认识到:“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21]

   (12)正是因为汲取了世界各国、尤其是苏联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制定了在优先发展作为中心的重工业的条件下,“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的发展战略。[22] 为什么要实行工农业并举的方针呢,毛泽东列举了一个前提、六大理由和一个辩证命题。这一个前提,就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23] 这六大理由,就是“首先,农业关系到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吃肉吃油问题,以及其他日用的非商品性农产品问题”;“第二,农业也关系到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第三,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第四,农村又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第五现在出口物资主要是农产品”;“第六,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24] 这一个辩证命题,就是“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25] 这些首创性观点,对我们这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至今仍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正因为有了上述科学观点,毛泽东才纠正了一个影响颇大的片面认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全面性认识――“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26] 在这些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后来又发展成“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方针,改变了以前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苏联式发展战略思想。至此,一套“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思想,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重工业为中心,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要求农、轻、重三者在国民经济中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思想,在中国全面形成了。

   (14)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战略思想,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又符合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历史要求,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尽管后来在实践中仍有过分发展重工业的片面性,乃至有“以钢为纲”的严重偏颇,然而,上述战略思想的形成,仍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既快速发展工业,又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并不断提高人民、尤其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新式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条件和理论指导。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工农业并举”战略,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既别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又别于僵化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先河。

  四、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思想的特点与意义

   (15)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体系。上述的三大“并举”,只是其部分。然而,这些“并举”观点,已经显示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突出特点――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思想充满唯物辩证法的精神。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提纲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在我国,在1958年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轻工业同时并举的思想,确立了。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的思想,确立了。” [27] 这段论述,可以说是毛泽东对自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思想特点的集中概括。
毛泽东关于通过一系列“并举”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述是非常多的。例如,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我们把这个规律(指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引者注)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我们实行的几个同时并举,以工农业同时并举为最重要。” [28] 他在同一处地方还指出:因为在事物矛盾的两个侧面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因此,“并举也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 [29] 由此可见,毛泽东关于“并举”的建设战略思想,与其“矛盾论”的主要矛盾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思想的精神实质,也是一致的。

   (16)毛泽东还有其他许多论述,也讲出了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思想的特点。他在1959年指出:“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搞平衡。说了两条腿走路、并举,实际上还是没有兼顾。” [30] 他在上述场合还讲:“去年许多事情是一条腿走路,不是两条腿走路。我们批评斯大林一条腿走路,可是在我们提出两条腿走路以后,反而搞一条腿了。” [31] 可见,在毛泽东心里,“并举”、“两条腿走路”和“兼顾”,在此是同义语。在他的论述中,这些概念用得都是非常多的。例如他还讲过:“过去搞过十大关系,就是两条腿走路,多快好省也是两条腿。” [32] 因此也可以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战略思想的基本特点,就是直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的“两条腿走路”。

   (17)历史地看,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基本上是符合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规律的。因此,它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从实践上看,从1953至197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6.1%(其间的1953至1957年,年均增长达9.2%),并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号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上世纪70年代初,发达国家作为整体的年经济增长率也就是4.4%。[33]

   (18)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拨乱反正,纠正了毛泽东晚期的失误,回到其正确的探索思路,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道路。在新世纪,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展开了新的、气势恢弘的战略谋划,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我们在经济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34] 而要这些矛盾和问题,非得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原则、非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不可。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思想,尤其是其体现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学说的一系列“并举”和“两条腿走路”的思想特点,对于我们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发展,应该是有特殊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21] [23]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第241页、第241页。
[2][1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共党史文献选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44页、第145页。
[3]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两次谈话》,《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
[4] [8]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第132页。
[5] [6]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第438页。
[7] [9]毛泽东:《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第351页。
[10] 邓小平:《视察天津时的谈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
[11] 毛泽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12]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建国以后毛泽东文稿》第五册,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85页。
[14]周恩来:《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9页。
[15] 毛泽东:《独立自主地搞建设》,《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
[16]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5页。
[17]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18] 毛泽东:《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
[19] [20]毛泽东:《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89页、第89页。
[22] [26]毛泽东:《关于农业问题》,《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0页、第310页。
[24] [25]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200页、第200页。
[27] 毛泽东:《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提纲》,《建国以后毛泽东文稿》第七册,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38页。
[28] [29]《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第131页和123页。
[30] [31] [32] 毛泽东:《庐山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第77页、第78页。
[33] 参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国际互联网大型博览会》http://50.peoplespace.net/economy/index0.htm。
[34]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作者简介:苏伟,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秘书长、教授)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王二路:“众志成城”与“守望相助”
·李永山:论毛泽东的艰苦奋斗精神
·于澎:走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大内尚武 山口由纪子:如何创建持久和谐社会
·苏伟: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首先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翟根田:关于现代企业集团几个管理问题浅议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