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思想研究 > 经济思想 > 黎青平:论毛泽东重视和发展农业的思想

黎青平:论毛泽东重视和发展农业的思想

作者:黎青平   来源:转载 点击:: 日期:2005-07-17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业生产。早在1934年,他就曾提出要把农业生产放在根据地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建国以后,从我国实际出发,毛泽东提出并确立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自己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为了不使农业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受到影响,他在1956年提出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迅速,与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不无关系。1958年下半年,鉴于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对工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还鉴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方面已经有了比较稳固的基础和比较成熟的经验,毛泽东开始把注意力由农业转向工业,并要求各级领导工作的重心都要适时地从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面转移到工业建设方面去。但这不等于说毛泽东这时已不重视农业了,相反,他一再提醒不能因为抓工业,抓钢铁而丢掉农业。他说过,抓钢铁的同时,要抓农业,省地县都要有人负责,搞不好不行。又说:搞农业的需要死心塌地搞农业,不要把农业丢掉了。第一书记要心挂两头、三头、四头,学会多面手。遗憾的是,毛泽东的这些告诫没有被接受,结果当工业高潮掀起后,农业受到了很大影响。有鉴于此,从50年代末起,毛泽东又一再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等著名论断。1962年毛泽东主持了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会议指出:全国人民当前的迫切任务是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位,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坚决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显然,毛泽东注意力又从工业回归到了农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毛泽东把主要精力用于搞阶级斗争,但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关心仍不亚于工业。
  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主要来源于他对农业重要性的理性思考。毛泽东对农业重要性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农业关系到社会稳定。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由于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不能满足,社会不可能稳定,所以,农业对整个社会稳定关系极大。毛泽东指出,“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吃肉吃油问题,以及其他日用的非商品性农产品问题。……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给,五亿人口就稳定了。”“商品性的农产品发展了,才能供应工业人口的需要,才能发展工业。”①因此,要争取粮食丰收。毛泽东指出:“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而“有了饭吃,学校、工厂少数人闹事也不怕。”②
  2、农业关系到工业发展。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工业化离不开农业。因为首先“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只有农业发展了,轻工业生产才能得到足够的原料,轻工业产品才能得到广阔的市场。”其次,“农村又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比如,化学肥料,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部分的电力、煤炭、石油、是供应农村的,铁路、公路和大型水利工程,也都是为农业服务。”第三,“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发展起来了,就可以为发展重工业提供更多的资金。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工业化就要搞农业。
  3、农业关系到国防巩固。毛泽东认为,我国要加强国防建设,因为“我们还受敌人欺负和包围嘛。”④而要加强国防建设,就要发展农业。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生产大量农副产品和轻工原料,保证军队的需要,为加强国防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资贮备。
  4、农业关系到人民生活改善。毛泽东认为,农业特别是粮食,直接关系人民的生活。农业发展了。就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否则,人民生活就会受到影响。他以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同我国对比说,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之所以“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人民生活受影响,在于“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而我国之所以“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⑤,在于我们发展了农业。因此,他得出结论,只要我国农业有较大发展,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
  综上所述,高度重视农业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那么,他这种“重农”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呢?
  1、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首先是要吃穿住,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由于农业与人的吃穿住密切相关,因此它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⑥对于马克思主义上述观点,毛泽东多次引用和阐述。1939年毛泽东在讲到我们的教科书应该多讲一点大米、小米,养牛、喂猪等东西时指出,“这一套就是马克思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讲法,天下是经济第一,其他东西第二,而这些小米,大米、喂牛,养猪等,都正是社会的经济基础。”⑨1957年底,为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毛泽东又引用马克思的上述观点说,按照马克思的学说,工业是由农业有剩余产品开始的。不仅如此,毛泽东关于农业重要性的某些提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提法也非常相似,比如列宁曾提出“农业是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⑧,毛泽东则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仅仅二字之差。可见,毛泽东重视农业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脉相承。
  2、吸收了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精华。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素有重农的传统。史书中的“食为政首”,“地者、政之本也”’“王者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的记载,民间广泛流传的“有粮则稳,无粮则乱,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的俗语,都是这一传统的写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对于生长于此氛围中的每个中国人都可能产生影响。特别是毛泽东不仅出身农民,对农民有较深感情,而且谙熟历史,善于吸取历史文化精华。由此可见,他重视农业受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的影响是可能的。
  3、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毛泽东重视农业还来源于他对中国国情的分析。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是他认识到农业特别是粮食重要的一个重要原因。1959年他告诫全党:“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除了人多外,人口结构中农民占绝大多数也是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和农业重要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⑩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毛泽东认为,“加强农业战线是全党的长期的首要的任务。
  4、借鉴了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的教训。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在农业上的失误,对毛泽东高度重视农业思想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他多次讲到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在农业上的失误。譬如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由于特别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视了,以致于他们的商品供应一直很紧张,人民不能从建设中看到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结合。并说,东欧各国也有这个问题。指出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在农业上的失误,目的是要引以为戒,提高全党重视农业的意识。毛泽东说;“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⑩由于吸取了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在农业上失误的教训,本来就很重视农业的毛泽东更加把农业放到了异乎寻常的重要位置。

  重视农业,目的是要发展农业。毛泽东在如何发展农业问题上确实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关于按农轻重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思想。如何安排农、轻、重三者的次序,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前提。建国初期我国照搬苏联经验,按重轻农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1959年,毛泽东总结过去经验教训,提出要按农轻重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这样做,是否不以重工业为重点呢?毛泽东认为不是。因为首先安排农业不是以投资比例大小来说的,而是就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说。这样安排的结果,资金,物资的分配比例,重工业还是为主,还是重点。但这样安排可以保证农业发展的资金,物资、劳力不被挤掉,因而是必要的。毛泽东认为,是以农轻重次序还是重轻农次序,这不仅是计划工作的方法问题,而且是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问题,是关系到是否走符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明确与否的大问题。
  关于发展多种经营的思想。毛泽东很重视粮食生产,认为它是整个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但是,毛泽东并不认为农业只要搞粮食就行了,他主张也要搞其他东西,要多种经营。从农业内部讲,他提出“要努力发展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十二项生产。”从农业外部讲,他强调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必须发展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做到五业并举,全面发展。毛泽东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农、林、牧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为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地互相依赖的道理。”(12)由于中国是个大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毛泽东在多种经营问题上很注意因地制宜。
  关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思想。毛泽东对发展农村商品经济问题在五六十年代有很多论述,主要观点是:(1)发展商品经济不等于发展资本主义。因为他说过,我们已经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变成了全民所有制,已经把资本家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中排挤出去,现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国家和人民公社,这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流通是有本质差别。(2)中国很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经济的阶段。毛泽东说,中国原来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巴西还落后。比如我国1957年生产了3700亿斤粮食,而商品粮只有八至九百亿斤。因此,中国很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生产阶段。(3)商品生产是关系到团结农民的大问题。针对一些人要废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想法,毛泽东尖锐地指出,想废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剥夺农民”。(4)发展商品生产对工人农民都有利。毛泽东指出:如果公社不搞商品生产交换,那么工人就没有饭吃,农民就没有衣穿,就得不到拖拉机等农业生产资料,就没有货币收入。(5)商品生产在我国将长期存在。毛泽东认为只要还有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极其必要,极其有用。
  关于关心和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思想。毛泽东很矢心农民的经济利益,认为这不仅关系到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发挥,而且关系到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处理好国家积累,农民集体积累和农民个人收入的关系。首先,国家要积累,要向农村集体征购,派购一部分农副产品,但不能·过多。如果过多,“只为工业积累,农业本身积累得太少或者没有积累,竭泽而渔,对于工业的发展反而不利,”。(13)毛泽东批评苏联把农民挖得太苦的作法,指出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并指出:“合作社的积累和社员收入的比例,也要注意。……丰收年多积累一点,灾荒年或者半灾荒年就不积累或者少积累一点”。(14)总之,“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15)另外,同农民打交道,要实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搞无偿调拨,也不能因为价格不合理而损害农民利益。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毛泽东强调要尽可能地缩小它,要实行商品的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以使在处理工农关系,国家与农民关系上,尽可能不使农民吃亏。
  关于农村技术改造和农业科技推广的思想。毛泽东很重视农业技术改造,特别是农具改造,认为它的意义极大,是技术革命的萌芽,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要求把改良农具的群众运动推广到一切地方去。在推广农具改造方法上,毛泽东提出,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技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搜集各种农具,进行比较,通过试验加以改进,’试制出新式农具。试制出来后在田里实试,确有成效,然后再大批制造,加以推广。在重视农具改造的同时,毛泽东也重视农业科技的进步。他总结农民实践经验,提出了很多有指导性的意见。例如在肥料方面,他提出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的方针,在土壤方面,他提出以深耕为中心的改良土壤的建议,在水利方面,他提出修水利、。以蓄水为主,治水与改土相结合的思想。他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对有水土冲刷的地区,他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保持水土的工作,办法是把山水田林综合治理,不能只抓治水不抓改土。
  由上可见,毛泽东在发展农业方面确实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那为什么过去我国农业始终发展不快呢?这很值得深思。就毛泽东上述思想而言,一是有的思想不完善。比如毛泽东提倡的农村多种经营主要是集体的多种经营,对农民家庭的多种经营虽然有时有某种允许,但基本是限制的。又如毛泽东曾主张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但他的商品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不让市场直接对生产发挥作用。二是有的思想有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例如,毛泽东曾说要把农林牧三者放在同等地位,但他同时又要求以粮为纲。三是有的思想提出来后汐有很好实行。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我以为,还与毛泽东在农业发展问题上的几个误区有关。
  误区之一,农业机械化在任何时候都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条件”。
  农业机械化,即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这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过程在我国迟早要发生。但是,在当时我国农村,机械化不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在农业合作化解决了土地所有制问题后,如果不及时解决农村经营体制问题,农业发展仍会受到束缚。另一方面,实现机械化要受诸如采用机器的愿望、农村的富裕程度,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科技状况等许多条件制约和推动,这些条件在当时并不具备。然而毛泽东却认为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可以很快实现,提出七年,争取五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计划。由于脱离实际地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当时迫切要解决的任务,结果一方面使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村经营体制提不到议事日程上,另一方面使科学技术这一实际上比机器更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被忽视掉了。
  误区之二,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农业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农村变革了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然而毛泽东却因此逐渐形成了一种误解,以为只要改变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要使农业生产力提高,就要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而要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就要不断地变革生产关系。正是在上述思想支配下,1955年初级社刚建不久,毛泽东就要求办大社。认为“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⑩结果,社的规模一下子由几十户发展到一二百户。在高级社建立不久,又很快把高级社发展为更大规模的人民公社。使本来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变得更加不适应了,成为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之三,以运动形式搞农业是“迅速有效”的办法。
  毛泽东发展农业的一个基本办法,就是搞群众运动。他认为搞群众运动是坚持群众路线,符合社会主义的建设路线,而且他认为搞群众运动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只有搞群众运动,才能激发群众的干劲,迅速有效地创造奇迹。由于这种方法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因此,它不仅达不到使农业跃进的目的,相反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尽管毛泽东在发展农业问题上存在以上一些失误,但是瑕不掩玉,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不失为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重视农业和发展农业的思想对于我国今天农业现代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在探索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失误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1、毛泽东重视农业的思想没有过时。
  毛泽东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种思想现在是否还适用呢?这是研究毛泽东农业思想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从新时期党对农业的态度中可以找到。新时期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邓小平反复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为了发展农业,我们党在农村建立了生产责任制,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中央关于要重视农业的指导思想始终没有变。党中央针对各个不同时期一些地方产生的忽视农业的苗头,反复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永远忽视不得,只能加强,不能削弱。”(18)党中央对农业的这种态度实际上已经说明毛泽东重视农业的思想在新时期仍没有过时。
  新时期党中央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不是因为毛泽东过去是这样做的而教条地模仿,而是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业的发展。首先,从现代化的内涵讲,我国现代化包括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四个方面,也就是说,发展农业是现代化的本身要求,没有农业现代化的现代化不仅是不完全的,而且是不可能的。其次,从农业与工业的关系讲,现代化建设固然重视工业发展,但工业化离开农业的支援是不可能的。毛泽东曾经说,中国的工业化离不开农业,因为工业所需要原料,资金,劳力、产品销售市场都要靠农村。毛泽东这一结论在今天仍然适用,因为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在今天仍然存在。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⑩再次,从现代化的外部条件讲,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现代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而中国要稳定,首先农村要稳定。而要稳定农业,就要重视农业发展。邓小平指出:90年代如果中国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这是十分深刻的。
  进一步讲,不仅现在应该重视农业,就是将来实现了工业化也不能忽视农业。美国哈佛大学1949年出版的获该校优秀著作奖的《农业国工业化问题》一书这样写道;“一个国家,不论已经高度工业化到何种程度,若不能同时在国内的农业和工业之间,维持一种适当的及变动的平衡,或者经由输出和输入,与其他国家的农业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则一定不能持续并发展其经济活动。”事实也是这样,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以后,对农业仍很重视,认为它是保持经济兴旺的重要力量。为了保持农业与工业的平衡,一些国家对农业还采取了资助政策。这些国家经济得以发展与农业的支持不无关系。
  一些人忽视农业有一个原因,即他们看到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一些地方出现卖粮难,以为我国粮食问题已经解决。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看法。江泽民说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都不能说粮食已经过关了,不但90年代不能说这个话,而且下个世纪的前50年也不能轻易说这个话。这个判断是有根据的。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对粮食的消费会越来越大,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降为1.4亩,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6亩。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我国粮食问题的前景不容乐观。既然粮食在相当长时间不能说过关,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农业。
  2、毛泽东发展农业的思想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毛泽东重视农业的思想没有过时,那么毛泽东关于发展农业:的思想是不是还有指导作用呢?这是研究毛泽东农业思想必须回答的另一个问题。
  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解决农业经营体制问题。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是我国农业长期发展不起来的一个根本原因。但这不等于说毛泽东发展农业的思想在今天完全不适用。因为在解决了经营体制之后,农业还有一个如何发展的问题。在这方面,毛泽东的许多思想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解决农业生产责任制之后,中国农业应该如何发展?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这是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这个结论是全新的,但其渊源来自毛泽东的农业思想。具体讲,在靠政策方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关系,关心维护农业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思想无疑是党关于农村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之所以发生巨大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党的农村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靠科学方面,毛泽东提出的进行农技改造,推广农业科技的主张体现了这一思想,因而也有指导作用。
  除了上述从总的方面提出“两靠”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还从具体方面提出了许多发展农业的战略思想。比如,强调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强调发展农村多种经营,要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等。这些思想无疑是对毛泽东农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发展农村商品经济问题,毛泽东曾经有过大量论述,只是后来未能认真实践这些思想而已。因此,今天强调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实际是对毛泽东过去思想的恢复和发展。对发展多种经营问题,毛泽东则一直是提倡的。当然,他提倡的多种经营在其主体和内容方面不能和今天相比,但其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对发展乡镇企业问题,毛泽东也提出过试验过,并且预言“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就在这里。”这对我们今天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虽然在发展农业问题上,毛泽东有过一些失误。但即使是失误,只要认真总结,也可以得到有益的东西。比如毛泽东批判“三自一包”、限制家庭多种经营,限制商品经济等,原因是他从马克思主义抽象原则出发,认为这些东西属于资本主义。这就从反面告诉我们,判断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不能从抽象原则出发,而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坚持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又如,毛泽东不断变革农村生产关系,搞一大二公,他认为这样做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失误中我们得到以下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水平,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革生产关系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超越阶段,把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某些做法在现阶段来实行。再如,从毛泽东采取搞运动办法搞农业,造成人力物力巨大浪费的失误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教训:搞经济建设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凭主观意志,也不能用过去搞革命的办法来搞建设,此外,毛泽东的一些失误,如想短期内实现机械化,限制商品经济等,与他搬用苏联经验有关。这又从反面说明了社会主义建设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总之,尽管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农业发展道路过程中有—些失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也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教训,提供了新思想、新政策如何建构的基因。党的十一后三中全会似来,党之所以能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农村政策,就是由于认真总结了过去农村工作中的失误的结果;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实行的各种政策称之为“补救农业合作化后期以来农村工作上的失误”,便是证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的代价是没有白付的。没有过去的经验教训,就没有今天正确的方针和政策。

:①②③(13)(14)195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④⑤(11)《论十大关系》
⑥《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第885页
⑦转引《党史研究》1992年第6期石仲泉文章
⑧《列宁全集》第14卷第177页⑨1959年4月29日《党内通讯》
⑨⑩(1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2)1959年10月给新华社吴冷西的信;<<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
(16)《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1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8)(19)江泽民《在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92年12月25日)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王二路:“众志成城”与“守望相助”
·李永山:论毛泽东的艰苦奋斗精神
·于澎:走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大内尚武 山口由纪子:如何创建持久和谐社会
·苏伟: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首先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翟根田:关于现代企业集团几个管理问题浅议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