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毛选著作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 第十一卷 > 关于李秀成评价问题的批语〔1〕

关于李秀成评价问题的批语〔1〕

作者:   来源: 点击:: 日期:2005-11-08

                                      (一九六四年八月)

  江青阅,此文〔3〕有些道理。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注 释

  〔1〕 这个批语写在《光明日报》“关于李秀成评价问题讨论的反映(10)”上。戚本禹《评李秀成自述》一文在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光明日报》发表后,引起了对李秀成评价的讨论。这期反映主要选编了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蔡尚思、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吴泽对李秀成评价问题的一些意见。蔡尚思说,对李秀成既不应该全盘肯定,也不应该全盘否定。我基本上同意戚本禹的意见,可和他的看法又不完全相同。他的有些看法比较片面,比如在分析李秀成投降原因的时候,说李秀成盖忠王府太奢华浪费,是为了个人享受;又说李秀成早就有了投降的念头。这些论点是站不住脚的。吴泽说,目前报纸讨论把李秀成的问题仅仅放在真投降、假投降上面,容易把问题简单化。有人说,李秀成的投降是因为怕死。这是没有说服力的。李秀成的投降,只是一根线上的一个点,我们要想了解这个点,就需要把它放在一根线上来考察,而要了解这根线,又不能不把它和整个面联系起来,这样看问题才能全面。这里的线,指的是李秀成的一生;这里的面,指的是太平天国的整个历史。李秀成的投降和太平天国后期的历史是有关系的。本来,农民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要取得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农民是要分化的。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最后不是走向失败,就是向封建转化。太平天国也是这样。它后期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际上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逐步走向封建化的道路。既然太平天国后期已经逐渐封建化,李秀成的阶级界限当然也就日益模糊了。所以等到李秀成被俘以后,这时的李秀成已经不是当年起来闹革命的李秀成了。加上被俘以后,太平天国大势已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秀成认为“天数”已定,以至对曾国藩抱有幻想,写下了《自述》。这就是李秀成投降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3〕 指《光明日报》“关于李秀成评价问题讨论的反映(10)”

  中选编的复旦大学蔡尚思、华东师范大学吴泽对李秀成评价问题的一些意见。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改造学校教育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1〕
·毛泽东等祝贺古巴解放七周年的电报
·在一九六五年《哲学研究》第四期上的批语
·重读《长冈乡调查》时写的批注〔1〕
·七 律 洪 都
·在李达〔1〕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上的批注〔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