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上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为民族问题所困扰,有的爆发了严重的民族危机,甚至酿成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民族问题仍然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处心积虑地企图从民族问题上打开缺口,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等破坏活动始终没有停止。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关系重大,影响重大,意义重大。
一、毛泽东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阐明民族问题和民族问题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锐利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对民族工作的指南。列宁在帝国主义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立了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列宁深刻地揭示了民族压迫的阶级实质,把民族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把民族殖民地问题同推翻殖民地问题联系在一起,阐明了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论证了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意义及其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建立联盟的重要性,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著名战斗口号。斯大林对现代民族的产生及其特征定义,民族运动的分期和发展方向,以及俄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等方面都作出过不少精辟的论述。所有这些,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使其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指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创立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在取得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伟大胜利的同时,十分关注和高度重视我国的民族问题,把马列主义理论同我国民族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民族理论,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我国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实现各民族政治上平等
民国时期,蒋介石政府不承认国内多民族的存在,蒋介石在1948年发表的《中国之命运》中,公开把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称之为"宗族",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隔阂更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权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首先从中国民族的实际出发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古代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都是民族,确认了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总称的概念。1956年前后,毛泽东发动和组织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使一大批本来还处于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甚至是原始社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族群被确认为民族,而成为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强调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1]他以此为切入点,消除民族隔阂,实现各民族平等与团结。毛泽东还根据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多,相互影响多的特点,坚持马列主义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1957年2月,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2]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关系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高度。他认为少数民族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他指出:"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 [3] 强调了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他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强调要着重批判和反对大汉族主义,他反复说:"必须严格地反对大汉族主义。"[4]为此,1952年和1956年,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两次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纠正了民族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保证党的民族政策落到实处。
(二)创造性地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问题成为新中国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国到底怎样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对此,有过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研究,毛泽东决定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独立和联邦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并把这一制度纳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中,使之法律化、制度化。1949年9月30日,在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共同纲领》第51条中明文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1952年8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为全国民族地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起了关键作用。1954年,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宪法》总纲和53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从此,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而且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成为与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并列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从而保障了各少数民族平等自治权利。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成功之路。
(三)努力推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毛泽东十分注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他指出: "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5]"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6] 50多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单一的牧业经济向多功能的现代化经济转变,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提高及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等方面。但我们也看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发展差距在拉大,为此,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证明,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实践是成功的,它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还将发挥长远的指导作用。
二、胡锦涛对毛泽东民族理论继承发展的主要内容
胡锦涛的民族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和巩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深入人心,民族地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7]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指明了方向。
(一)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
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离不开的依存关系有着强大的历史因缘:一是千百年来的中央集权统治,将各民族紧密地聚结在一起;二是千百年来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彼此间的依存关系得到加强;三是在近代历史中,共同抵御外国列强侵略的斗争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的亲密关系进一步巩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依存关系奠定了新的基础,开辟了民族关系的新篇章。社会主义制度是"两个离不开"的政治基础。各族人民在推翻剥削制度,消灭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基础上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友好合作、亲密无间的关系。各民族共同富裕是"两个离不开"的经济基础。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汉族地区人口众多、技术先进,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实现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与汉族地区科技、人才优势的结合,实现了汉族人民与少数民族人民的结合。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各地区、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将更趋密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共同目标是"两个离不开"的发展基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要加快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胡锦涛指出:"必须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努力把民族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8]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突出和集中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社会的发展。因此,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局,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抓住历史的机遇,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赶上先进的汉族地区的发展水平。建国5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6年来,民族地区的发展步伐大大加快了,但与沿海地区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继续处理好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三)做好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胡锦涛强调:"要贯彻人才强国战略,把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9]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质量上落后于其他区域,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才资本存量及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民族地区不能有力地促使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必然在区域竞争中难以实现超越目标,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民族地区人才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普通型人才较多,专业型人才少;懂行政管理人才较多,会经济管理人才少;具备传统知识的人才较多,具备新型知识人才少。人才的紧缺,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民族地区应当用抓第一要务、抓第一生产力的雄心和力度,狠抓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要满腔热情地积极为民族地区各类人才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同时,又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吸引各类人才真心实意地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毛泽东民族理论和胡锦涛民族问题论述,是一脉相承的,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阶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民族理论,进一步提高了民族工作的重要地位,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步伐,全面落实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权利和优惠政策,实现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在当今世界民族主义浪潮风起云涌,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升级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民族团结如一,稳如磐石,戮力同心,携手发展,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2][3][4][5]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278、363、277、213、 278.
[6]毛泽东.会见西藏国庆观礼团、参观团代表的谈话[N].人民日报,1954-6-29.
[7][8][9] 胡锦涛.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N].人民日报,2004-10-23(1)
作者简介:
济南市委党校马列研究所副教授 王克群,
邮编 250014电话0531-2919075电邮wkqun@sohu.com
或者fulou219@163.com
济南市委党校讲师 金刚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