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思想研究 > 政治思想 > 王克群:毛泽东与“两个务必”及其现实意义

王克群:毛泽东与“两个务必”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王克群   来源: 点击:: 日期:2005-07-17

   1949年3月5日到13日,在中国革命即将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在这次会议上作了重要报告,向全党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2002年12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率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的“两个务必”,并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2]重温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两个务必”产生的历史背景

   1949年1月31日,作为解放战争大决战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全部胜利结束,标志着我国的民主革命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当时面临的客观形势是:第一,国民党还有百万军队分布在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战线上。消灭残敌、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很艰巨。但由于解放战争以超出预期的速度取得快速胜利,有些领导干部和部队指战员很容易产生轻敌麻痹思想,松懈战斗意志。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安逸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增长。第二,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即将被彻底推翻,全国人民将在政治上获得翻身解放,我们党即将执掌全国政权。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暗藏的敌人和企图靠投机获利的资本家都会利用各种手段来腐蚀我们党的干部。第三,党的工作重心即将由农村转入城市,由打仗转为经济领域的革命和建设,包括管理城市建设、管理新接受的国有企业、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重建和发展以及农村的土地改革等等。大量不熟悉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大量没做过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探索、开拓。我们党任重道远,前进道路上将会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如果任其泛滥,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就可能被“不拿枪的敌人”所征服,党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就可能发生。站在由农村到城市、由战争到和平、由革命到执政、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转折的历史方位上,毛泽东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

   在进驻北平的前夕,毛泽东想起了李自成。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因为胜利而骄傲,生活腐化,管理混乱,结果在清军大举南下时守城失利,不得不于次年退出北京,最终陷入失败。因胜利而骄傲,因舒适环境而滋生享乐腐化思想,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并不少见,因而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也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所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严肃地提醒全党要防止因胜利而骄傲、以功臣自居、停顿起来不求进步、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等情绪的滋长,要警惕别人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根据毛泽东的报告,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了相应的决议,规定禁止给党的领导人祝寿,禁止以党的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地名、街名和企业名,防止对个人歌功颂德。当听说北平准备召开庆祝大会,迎接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立即去电华北局“望速停止北平及各地庆贺活动”。在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对身边的人说: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所以他把进北平当作是进京“赶考”,并表示希望考个好成绩,决不当李自成。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执政的确是一场严格的长期的考试。革命党的长处在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执政党的难处在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创业难,守业更难。在建设新中国的时候,我们党的地位和性质发生了变化,所处的环境也不同于以往。做革命党,随时有危险和牺牲。做执政党,居于安,手有权,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时候,往往容易因自豪而自满,以至忘乎所以,放肆、骄傲、官僚化,甚至动摇、腐化和堕落。

  
二、“两个务必”给我们的启示:

   (一)“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史上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深刻认识。翻开中国历史长卷,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性的现象:无论是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还是封建政权的更迭,历代封建王朝无一不是开国时期励精图治,甚至创造“太平盛世”;但奢靡腐化之风也随之盛行泛滥,国运由此从鼎盛走向衰亡,形成由盛而衰、始兴终亡的“周期律”。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君权至上的专制体制决定了无论是明君还是贤臣,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封建政权自身的腐败问题,都无法跳出从得民心兴到失民心亡的逻辑。早在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思考未来中国如何跳出这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在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和对执政规律深刻思考的基础上,找到了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新路,这就是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这个新路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执政、执政为了人民。要把人民利益代表好,就必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紧紧地依靠人民,为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就是说,要坚持做到“两个务必”。如果忽视和背离了“两个务必”,就逃脱不了“历史周期律”的惩罚,党的执政地位得而复失就成为可能,人民政权就会出现“其亡也忽焉”的灾难。坚持“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找到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怪圈,保证自己长久执政、为人民执好政的重要法宝。

 
 (二)“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认识执政规律、掌握运用执政规律的经验总结。
50多年来,我们党将“两个务必”作为重要治党思想贯穿于党的整个执政实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坚持“两个务必”,反对脱离群众,防止党和人民政权蜕化变质,作为极端重要的大事来抓,特别强调党的思想建设,致力于通过思想教育和整风运动不断纠正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作风,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治党治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号召全党同志继承和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倡导艰苦创业精神,把执政党的党风提高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推动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推动全党同志坚持“两个务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坚持“两个务必”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强调“要结合新的实际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坚持两个务必的教育”,并使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从严治党,执政为民,使“两个务必”成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坚“两个务必”,才能真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对“两个务必”的大力倡导和始终坚持,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成功探索,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性成果。

  
三、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

   “两个务必”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已过去了50多个春秋。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条件、任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两个务必”还有没有现实意义?答案是肯定的。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之际,党中央要求全党重温“两个务必”,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为迎接挑战、经受考验、不断争取新胜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一是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本实现工业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现代化的路程还很漫长。二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从全国范围来讲,“三农”问题的困扰、城市化进程滞后、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拉大,归根结底就是这个矛盾的体现。从长远来讲,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进行长期努力。三是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仍然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四是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目前全国农村还有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还有6000多万人处于低水平的温饱,城镇有1800多万人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也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五是我国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好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六是我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努力解决的战略性课题。总之,面临上述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居安思危,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

   (二)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我们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较量中的作用凸显。而创新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一个清醒的民族要居安思危,一个成熟的政党更应未雨绸缪。只有不断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才能做到未雨绸缪,保证党始终挺立于时代潮头,保证国家的发展永不停步。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坚持做到”两个务必”,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带领人民群众开拓创新,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需要。面对前进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领导干部必须走出高楼大院,深入基层,进行系统而非零碎的、深入而非表面的调查研究,吃准社情民意,发现、总结、推广基层和群众创造的好作法、好经验、好典型,集中民智民力,多谋善断,集思广益,正确拍板,民主科学决策,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如果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坐而论道,空想清谈,呆在机关里想点子,就只能是心中无数主意多,情况不明胆子大,关起门来想“思路”,脱离群众画“蓝图”。由此可见,离开了艰苦奋斗,离开了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和艰苦深入的理性思考,闭目塞听,闭门造车,往往是决策拍脑袋,失策拍大腿,就不可能实施正确的领导,就不可能忠实地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而会加重人民群众的负担,伤害群众的感情,损害群众的利益。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夙兴夜寐、勤奋工作。无论在成绩面前还是在困难面前,领导干部都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然而,目前党内还存在着与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的现象,如有的居功自傲,贪图享受;有的权为己用,利为己谋;有的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古人云: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骄傲情绪盛行,享乐思想弥漫,那么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各级领导干部要用“两个务必”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参考文献
  [1] [3]毛泽东.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 第4卷[M]. 1438—1439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
  [2] [4]胡锦涛. 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N].(《人民日报》 2003-1-3)
  

  作者简介:王克群(1955-),男,山东枣庄人,济南市委党校[舜耕路22号]副教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王二路:浅谈延安时期的文化运动
·杨安福:毛泽东何以如此伟大?
·王二路:毛泽东没有一个私敌
·张俊国: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探析
·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光辉典范
·杨晓伟:毛泽东精神风貌的主要特征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