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毛选著作 > 《毛泽东军事文集》 > 第一卷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

作者:   来源: 点击:: 日期:2005-09-07

(一九三○年一月五日)

    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
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
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
能。因此他们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在福建、广 
东、江西之间的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同时也没有在游 
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此也就没有用这种红
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他
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 
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有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 
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 
地步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 
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 
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 
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
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 
清楚。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
半殖民地,则一,就会明白全世界何以只有中国有这种统治 
阶级内部互相长期混战的怪事,而且何以混战一天激烈一天,
一天扩大一天,何以始终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政权。二,就会
明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因之,也就会明白农村起义何以有
现在这样的全国规模的发展。三,就会明白工农民主政权这
个口号的正确。四,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
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即
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伴随着红军和游击队而来
的,成长于四围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
(中国以外无此怪事)。五,也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
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
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一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六,也就
会明白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
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2〕式之有根据地的,有
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
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3〕、地方红
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
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
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
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 
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 
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 
潮。                                                 
    犯着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们不切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
量〔4〕,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这种估量,多半是从主观 
主义出发。其结果,无疑地是要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另一 
方面,如果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
这也是一种不切当的估量,又必然要产生另一方面的坏结果。
因此,在判断中国政治形势的时候,需要认识下面的这些要 
点:
    (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 
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 
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这样就可以解释现在 
西欧各国的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比现在中国的革命的主观力 
量也许要强些,但因为它们的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比中国的 
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更要强大许多倍,所以仍然不能即时爆
发革命。现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因为反革命 
力量也是相对地弱的,所以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 
西欧快。
    (二)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 
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
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 
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 
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 
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 
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这在五卅运动〔5〕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 
证明。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
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 
学的分析方法。                                       
    (三)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也是这样,决不可只看它的
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当湘赣边界的割据的初期,有些同 
志真正相信了当时湖南省委的不正确的估量,把阶级敌人看
得一钱不值;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十分动摇”、“恐 
慌万状”两句话,就是那时(一九二八年五月至六月)湖南 
省委估量湖南的统治者鲁涤平〔6〕的形容词。在这种估量 
之下,就必然要产生政治上的盲动主义。但是到了同年十一 
月至去年二月(蒋桂战争〔7〕尚未爆发之前)约四个月期 
间内,敌人的第二次“会剿”〔8〕临到了井冈山的时候, 
一部分同志又有“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提出来了。其
实,那时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已到十分露骨的地步,蒋 
桂冯混战的形势业已形成,实质上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落, 
革命潮流开始复兴的时候。但是那个时候,不但红军和地方
党内有一种悲观的思想,就是中央那时也不免为那种表面上
的情况所迷惑,而发生了悲观的论调。中央二月来信〔9〕 
就是代表那时候党内悲观分析的证据。
    (四)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 
象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特别是我们在红军中工作的 
人,一遇到败仗,或四面被围,或强敌跟追的时候,往往不 
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 
仿佛全国全世界的形势概属未可乐观,革命胜利的前途未免 
渺茫得很。所以有这种抓住表面抛弃实质的观察,是因为他
们对于一般情况的实质并没有科学地加以分析。如问中国革 
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 
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既然国际上帝国
主义相互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和它们本
国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发展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需 
要就更迫切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
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 
发展起来,因此就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一天天扩 
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战,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就日益发展起来。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 军
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
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
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
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
之间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拚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
给以抵抗。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
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
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
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
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
的道路。因为反动政府在粮饷不足的条件之下无限制地增加
军队,并因此而使战争一天多于一天,使得士兵群众经常处
在困苦的环境之中。因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
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
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因为无钱开学, 
许多在学学生有失学之忧;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
我就业之望。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 
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 
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
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
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 
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
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 
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上面的话的大意,在去年四月五日前委给中央的信中,
就已经有了。那封信上说:
    “中央此信(去年二月七日)对客观形势和主观力量的
估量,都太悲观了。国民党三次‘进剿’井冈山〔10〕,
表示了反革命的最高潮。然至此为止,往后便是反革命潮流
逐渐低落,革命潮流逐渐升涨。党的战斗力组织力虽然弱到
如中央所云,但在反革命潮流逐渐低落的形势之下,恢复一
定很快,党内干部分子的消极态度也会迅速消灭。群众是一
定归向我们的。屠杀主义〔11〕固然是为渊驱鱼,改良主
义也再不能号召群众了。群众对国民党的幻想一定很快地消
灭。在将来的形势之下,什么党派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 
的。党的六次大会〔12〕所指示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
对的:革命的现时阶段是民权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党(按:
应加‘在大城市中’五个字)的目前任务是争取群众而不是 
马上举行暴动。但是革命的发展将是很快的,武装暴动的宣 
传和准备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大混乱的现局之下,只有 
积极的口号积极的态度才能领导群众。党的战斗力的恢复也
一定要在这种积极态度之下才有可能。……无产阶级领导是 
革命胜利的唯一关键。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的建立,中心区域 
产业支部的创造,是目前党在组织方面的重要任务;但是在
同时,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
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 
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 
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 
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
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
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这封信对红军的行动策略问题有如下的答复:
    “中央要我们将队伍分得很小,散向农村中,朱、毛离
开队伍,隐匿大的目标,目的在于保存红军和发动群众。这 
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以连或营为单位,单独行动,分散 
在农村中,用游击的战术发动群众,避免目标,我们从一九
二七年冬天就计划过,而且多次实行过,但是都失败了。因
为:(一)主力红军多不是本地人,和地方赤卫队来历不同。
(二)分小则领导不健全,恶劣环境应付不来,容易失败。 
(三)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四)愈是恶劣环境,队伍愈 
须集中,领导者愈须坚决奋斗,方能团结内部,应付敌人。 
只有在好的环境里才好分兵游击,领导者也不如在恶劣环境 
时的刻不能离。”                                     
    这一段话的缺点是:所举不能分兵的理由,都是消极的,
这是很不够的。兵力集中的积极的理由是:集中了才能消灭
大一点的敌人,才能占领城镇。消灭了大一点的敌人,占领
了城镇,才能发动大范围的群众,建立几个县联在一块的政 
权。这样才能耸动远近的视听(所谓扩大政治影响),才能 
于促进革命高潮发生实际的效力。例如我们前年干的湘赣边
界政权,去年干的闽西政权〔13〕,都是这种兵力集中政
策的结果。这是一般的原则。至于说到也有分兵的时候没有 
呢?也是有的。前委给中央的信上说了红军的游击战术,那 
里面包括了近距离的分兵:                             
    “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 
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 
扩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的战术就 
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 
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固定区域的割据〔14〕,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
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15〕。’‘很短的时间,很 
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 
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
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
    这时所谓“打开”,就是指近距离的分兵。例如湘赣边 
界第一次打下永新时,二十九团和三十一团在永新境内的分 
兵。又如第三次打下永新时,二十八团往安福边境,二十九 
团往莲花,三十一团往吉安边界的分兵。又如去年四月至五 
月在赣南各县的分兵,七月在闽西各县的分兵。至于远距离 
的分兵,则要在好一点的环境和在比较健全的领导机关两个 
条件之下才有可能。因为分兵的目的,是为了更能争取群众,
更能深入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权,更能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
若不能达到这些目的,或者反因分兵而遭受失败,削弱了红
军的力量,例如前年八月湘赣边界分兵打郴州那样,则不如
不分为好。如果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那就无疑地应该分兵,
因为在这两个条件下,分散比集中更有利。
    中央二月来信的精神是不好的,这封信给了四军党内一 
部分同志以不良影响。中央那时还有一个通告,谓蒋桂战争 
不一定会爆发。但从此以后,中央的估量和指示,大体上说 
来就都是对的了。对于那个估量不适当的通告,中央已发了 
一个通告去更正。对于红军的这一封信,虽然没有更正,但 
是后来的指示,就没有那些悲观的论调了,对于红军行动的 
主张也和我们的主张一致了。但是中央那个信给一部分同志 
的不良影响是仍然存在的。因此,我觉得就在现时仍有对此 
问题加以解释的必要。
    关于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也是去年四月前委向中央提 
出的,后来又在于都有一次决定。当时指出的理由,见之于
给中央信上的,如下:
    “蒋桂部队在九江一带彼此逼近,大战爆发即在眼前。 
群众斗争的恢复,加上反动统治内部矛盾的扩大,使革命高 
潮可能快要到来。在这种局面之下来布置工作,我们觉得南 
方数省中广东湖南两省买办地主的军力太大,湖南则更因党 
的盲动主义的错误,党内党外群众几乎尽失。闽赣浙三省则 
另成一种形势。第一,三省敌人军力最弱。浙江只有蒋伯诚 
〔16〕的少数省防军。福建五部虽有十四团,但郭〔17〕
旅已被击破;陈卢〔18〕两部均土匪军,战斗力甚低;陆 
战队两旅在沿海从前并未打过仗,战斗力必不大;只有张贞
〔19〕比较能打,但据福建省委分析,张亦只有两个团战 
力较强。且福建现在完全是混乱状态,不统一。江西朱培德 
〔20〕、熊式辉〔21〕两部共有十六团,比闽浙军力为
强,然比起湖南来就差得多。第二,三省的盲动主义错误比
较少。除浙江情况我们不大明了外,江西福建两省党和群众 
的基础,都比湖南好些。以江西论,赣北之德安、修水、铜 
鼓尚有相当基础;赣西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党和赤卫 
队的势力是依然存在的;赣南的希望更大,吉安、永丰、兴 
国等县的红军第二第四团有日益发展之势;方志敏的红军并 
未消灭。这样就造成了向南昌包围的形势。我们建议中央, 
在国民党军阀长期战争期间,我们要和蒋桂两派争取江西, 
同时兼及闽西、浙西。在三省扩大红军的数量,造成群众的 
割据,以一年为期完成此计划。”
    上面争取江西的话,不对的是规定一年为期。至于争取 
江西,除开江西的本身条件之外,还包含有全国革命高潮快 
要到来的条件。因为如果不相信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便决不
能得到一年争取江西的结论。那个建议的缺点就是不该规定
为一年,因此,影响到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所谓“快要”, 
也不免伴上了一些急躁性。至于江西的主观客观条件是很值 
得注意的。除主观条件如给中央信上所说外,客观条件现在 
可以明白指出的有三点:一是江西的经济主要是封建的经济,
商业资产阶级势力较小,而地主武装在南方各省中又比哪一 
省都弱。二是江西没有本省的军队,向来都是外省军队来此 
驻防。外来军队“剿共”“剿匪”,情形不熟,又远非本省 
军队那样关系切身,往往不很热心。三是距离帝国主义的影 
响比较远一点,不比广东接近香港,差不多什么都受英国的
支配。我们懂得了这三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江西的农村起 
义比哪一省都要普遍,红军游击队比哪一省都要多了。     
    所谓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释,这点
是许多同志的共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 
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 
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
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 
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中 
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 
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 
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的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刊印。                   

       注  释

  〔1〕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
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
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
量的一种悲观思想。一九四八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
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
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
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2〕方志敏,当时任信江苏维埃政府主席,是赣东
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第崐十军的主要创始人。
  〔3〕赤卫队,是革命根据地中群众的武装组织,不
脱离生产。
  〔4〕这里所说的“革命的主观力量”,是指有组织
的革命力量。
  〔5〕指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爆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一九二五年五月间,上海、青岛的日本纱厂先后发生工人罢
工的斗争,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镇压。上海内外
棉第七厂日本资本家在五月十五日枪杀了工人顾正红,并伤
工人十余人。二十九日青岛工人被反动政府屠杀八人。五月
三十日,上海二千余学生分头在公共租界各马路进行宣传讲
演,一百余名遭巡捕(租界内的警察)逮捕,被拘押在南京
路老闸巡捕房内,引起了学生和市民的极大愤慨,有近万人
聚集在巡捕房门口,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英帝国主义的巡捕
向群众开枪,打死打伤许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六月,英日等帝国主义在上海和其他地方继续进行屠杀。这
些屠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广大的工人、学生和部
分工商业者,在许多城市和县镇举行游行示威和罢工、罢课、
罢市,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
  〔6〕鲁涤平,一九二八年时任国民党军第四集团军
第二军军长、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
  〔7〕指一九二九年三四月间蒋介石和广西军阀李宗
仁、白崇禧之间的战争。
  〔8〕一九二八年七月至十一月,江西、湖南两省的
国民党军队两次“会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失败后,又于同
年底至一九二九年初调集湖南、江西两省共六个旅的兵力,
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毛泽东等周密地
研究了粉碎敌人“会剿”的计划,决定红军第四军主力转入
外线打击敌人,以红四军的一部配合红五军留守井冈山。经
过内外线的艰苦转战,红军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曾经被敌人一度侵占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得到了恢复和发
展。
  〔9〕指中共中央一九二九年二月七日给红军第四军
前敌委员会的信。本文中引录的一九二九年四月五日红军第
四军前敌委员会给中央的信上,曾大略地摘出该信的内容,
主要是关于当时形势的估计和红军的行动策略问题。中央的
这封信所提出的意见是不适当的,所以前委在给中央的信中
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10〕这里是指湖南,江西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
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
  〔11〕指反革命势力对付人民的革命力量采用血腥
屠杀的手段。
  〔12〕党的六次大会,见《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
的信》注〔12〕(本卷第57页)。
  〔13〕指福建西部长汀、龙岩、永定、上杭等县的
工农民主政权,它是红军第四军主力一九二九年离开井冈山
进入福建时新开辟的革命根据地。
  〔14〕“固定区域的割据”指工农红军建立比较巩
固的革命根据地。
  〔15〕打圈子政策,是毛泽东对井冈山初期红军游
击战术的一种形象说法。
  〔16〕蒋伯诚,当时任国民党浙江省防军司令。
  〔17〕郭,指国民党福建省防军暂编第二混成旅旅
长郭凤鸣。一九二九年三月在福建长汀县城南战斗中被红军
击毙。
  〔18〕陈,指陈国辉,当时任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
一混成旅旅长。卢,指卢兴邦,当时任国民党暂编第二师师
长。
  〔19〕张贞,当时任国民党军暂编第一师师长。
  〔20〕朱培德,当时任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
  〔21〕熊式辉,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五师师长。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红军与张学良杨虎城军 应同进同退〔1〕
·与南京谈判的主要内容〔1
·与南京谈判的主要内容〔1
·向南京方面要求增加防地〔1〕
·国内和平实现后的形势和任务〔1〕
·关于剿匪的基本方针〔1〕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