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最新征文 > “窑洞对”千秋美谈 “周期率”万代警示

“窑洞对”千秋美谈 “周期率”万代警示

作者:王二路   来源:未知 点击:: 日期:2013-10-09

     2012年12月底,走访各民主党派。在民建中央,强调当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注① 

     笔者以为,在当前反对“四风”,注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重温“窑洞对”,反思“周期率”,极有必要。

             第一、“窑洞对”探微
     首先,“窑洞对”的原始出处来自《延安归来》一书。

    1945年7月初,黄炎培等6位国民政府参政员访问延安。在延安,黄炎培目睹解放区崭新的气象和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联想陪都重庆的纸醉金迷、乌烟瘴气,他感慨颇多,对中共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打内心深处感到,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圣地延安,即是自己所追求、渴盼的理想境界。

   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等人到他住的窑洞里作客。毛问黄来延安考察有何感想?黄炎培按捺下几天来的兴奋心情,推心置腹地谈了他的“黄氏周期率”。对黄炎培的坦诚直言,毛泽东当即非常自信地给予了回答。

    黄炎培由延安返回重庆后,向他询问延安情况的人非常之多,黄应接不暇。于是,他一连数日闭门谢客,亲自口述并由夫人姚维钧整理和执笔,撰写了《延安归来》一书,在书中他回忆了他和中共领袖毛泽东关于“兴亡周期率”和“民主新路”的著名对话。

          其次,“窑洞对”由“隆中对”引申而来。

      “”,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注③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此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成为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协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因刘备与诸葛亮对话的地点在隆中,注④所以,后人称《隆中对》。

      由于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的谈话,主要内容是治国安天下,毫不逊色于“隆中对”,故美称“窑洞对”。尽管在眼下“窑洞对”还没有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名气大,但它的现实意义要远远超过“隆中对”。因为“隆中对”讲的是创业夺天下,而“窑洞对”讲的是守业安天下,要解决巩固政权,保证社会千秋万代良好发展的大问题。

         另外,对两个版本“窑洞对”之说的见解。

      曾读到一篇署名安立志的文章,标题为《两篇“窑洞对”》注⑤。文中称,“窑洞对”不止一个版本,即除却“毛黄版”(即毛泽东与黄炎培的谈话)外,还有一个“毛甘版”(毛泽东与甘贝尔的答问)的“窑洞对”。 
所谓的“毛甘版”“窑洞对”:即1945年9月,英国路透社记者甘贝尔以书面形式提出12个问题,请在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作答。毛泽东对甘贝尔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视,并在极短的时间内给予了认真的答复。这则答问在当时重庆的《新华日报》上以《毛泽东同志答路透社记者中国需要和平建国》为题,发表在1945年9月27日第二版头条;10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同题全文转载;后来,又被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收入《毛泽东文集》第四卷。

      对上述“窑洞对”两个版本(“毛黄版”、“毛甘版”)的说法,我觉得有牵强附会之嫌。从地点、形式以及对话的角度、内容上均有很大的区别。“窑洞对”从字面上也可以理解为:在延安窑洞里的对话。两个人当面谈话或问答,与书面文字问答,在称呼上是不相同的。毛、黄是在延安窑洞里的谈话,毛、甘是在重庆时的文字问答,楞要将两者都说成是“窑洞对”未免有些驴唇不对马嘴,也极易令人产生错觉或误解。

       倘若,把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与人对话、谈话等统统分门别类为若干版本的“窑洞对”,这就更有故意添乱的嫌疑了。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期间,毛泽东邀见国际友人、党内外人士非常频繁,著名谈话、经典著作也很多。对此,必须谨慎对待,切不宜乱点“鸳鸯谱”。

           第二、“周期率”之辩

      是“周期律”还是“周期率”?很有必要澄清。

       近年来,一些人对黄炎培老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历史“兴亡周期率”不仅提出了种种质疑,而且,公开将“周期率”改为“周期律”。甚至,在2009年年底出版的《咬文嚼字》杂志上还公布了《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第9条是:“兴亡周期律”误为“兴亡周期率”。

     “率”改“律”一字之差,大有意味。

      我以为,还是遵循黄炎培老先生当年的初衷为宜——勿改“率”为“律”。在当年出版的《延安归来》一书中,白纸黑字印的就是“周期率”。据说,在当时的重庆初版印刷两万册,一经面世,抢购一空,各界人士争相品读欣赏。那时,没有人提出任何疑问。就黄炎培本人而言,身为清末民初的老文人(据记载,黄炎培1899年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在用字措辞方面,想必是极考究、极严谨的。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长征”永在路上 “赶考”远末结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建党思想与新时代建党精神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想起了“四个伟大”
    ·传承毛泽东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