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思想研究 > 哲学思想 > 刘喜发: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刘喜发: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作者:刘喜发   来源: 点击:: 日期:2005-11-08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科学概念,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构成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态。1930年初,毛泽东比较系统地解决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同年5月,他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初步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从而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关键词: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思想  形成和发展  标志

 

  1930年5月,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和军内盛行的"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错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原名为《调查工作》)一文,在党内率先吹响了反对"本本主义"的号角,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从而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形成、成熟与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个历史过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活动家们就致力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此时的毛泽东虽然没有进入党的领导核心,但他在组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丰富实践中,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对新民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作出了独到的贡献。从1925年冬到1927年春,毛泽东先后撰写《答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在这些文章中,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精辟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在革命中的表现和作用;着重从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出发,阐述了它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充分肯定了农民特别是贫农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透彻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指出他们在革命中具有矛盾的态度,要防止他们扰乱我们的阵线。根据以上分析,毛泽东初步概括了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即"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买办地主阶级(即与帝国主义、军阀有密切关系之中国大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右翼),实现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的联合统治,即革命民众的统治。"(1)不难看出,在这里,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已具雏型。但是,由于当时党尚处在幼年时期,就全党情况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还缺乏深刻的了解,还不能够独立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和其他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共产国际、联共(布)及其代表的操控下,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放弃了对统一战线,特别是对武装斗争的领导权,使党无法抵抗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反动政变,致使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遭到失败。

  为了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1927年8月7日,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次会议在没有触动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错误指导,甚至完全肯定其指导正确的前提下,坚决批判了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议发言中,从国共关系、农民问题、军事问题和党的组织四个方面批评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他特别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2)这是一个对中国革命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论断。它表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已使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成果。
  中共八七会议之后,一批杰出的共产党人纷纷换下皮鞋,穿上草鞋,走出城市,深入农村和山区,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群雄并起,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陆续创建了海陆丰、井冈山、洪湖和湖鄂边、赣南和闽西、豫东南、鄂东北、皖西、赣东北、左右江等农村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这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在党和人民群众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滕代远、方志敏、贺龙、周逸群、徐向前、邓小平、张云逸、韦拨群、刘志丹等,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毛泽东的贡献最为突出:他不仅在实践上最早把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创造出了开辟、坚持并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完整经验,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首先,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1928年10月,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该文系毛泽东为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之第一部分。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从理论上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他从五个方面对这种"奇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一,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的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使白色政权之间继续不断地发生分裂和战争,造成小块区域的红色政权能够发生和存在的条件;第二,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是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是没有疑义的;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一个要紧的条件。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现在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3)同年11月,毛泽东在代表红四军前委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全面总结了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教训,着重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4)并对如何把党的领导、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紧密联合为一体,在土地革命中如何争取中间阶级的问题,政权建设中如何推行民主制度,在党的建设中如何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等问题,都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年1月,在给林彪的长篇通信(即《星星之火,可能燎原》)中,毛泽东根据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的新鲜经验,以及其它农村根据地的经验,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着重论证了有根据地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及其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他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的因素"。(5)既然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在中国革命中之地位如此重要,那么,党的工作重心显然应该放在发展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方面,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结合毛泽东在这封长篇通信中对"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的批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基本上形成了以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阵地,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其次,在创建农村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不断总结党和人民群众斗争的经验,创造性地解决了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相关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在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里,在党和红军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份构成的情况下,如何坚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艰巨的课题。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冲破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党员成份决定党的性质"的教条束缚,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系统地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下,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建设一支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的问题。毛泽东在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之后指出,党内之所以存在着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固然与"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份所构成的"有关,"但是党的领导机关对于这些不正确的思想缺乏一致的坚决的斗争,缺乏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也是使这些不正确思想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6)要纠正这些不正确思想,就必须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要"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要反对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要开展正确的党内批评,"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7)毛泽东的这些论述,系统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如何建设一支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重要课题,为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保证。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在领导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井冈山《土地法》,到兴国《土地法》,再到赣西南《土地法》,逐步形成以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保护中小工商业者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路线,以及没收地主的土地,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在数量上抽多补少,在质量上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方法与原则。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1927年9月的三湾改编,到1929年12月下旬的古田会议,毛泽东不断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系统地解决了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他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和任务,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8)规定了红军必须服从党的领导,由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在红军内部实行官兵一致,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在军队外部实行军民一致,军政一致,注意瓦解敌军等一整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为建设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毛泽东还在实践中,解决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弱小红军战胜强大敌人的战略战术原则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至1930年1月,毛泽东不仅从实践上,而且也从理论上完整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问题,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通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中国革命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周恩来、朱德、瞿秋白、方志敏等党和红军的领导人,对它的形成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0年5月,针对当时党内和军内盛行的"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错误,正率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的毛泽东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在党内率先吹响了反对"本本主义"的号角,精辟地阐明了共产党人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到群众中作调查,从实际出发来制定斗争策略的思想路线。

  首先,《反对本本主义》批评了"唯书"、"唯上"的错误倾向,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点。毛泽东指出: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或"上级指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他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他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是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9)显而易见,在这里毛泽东已经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科学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关系,批评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倾向,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提出了"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其次,《反对本本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思想,将实事求是与党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

  针对当时共产国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党内的"本本主义",毛泽东特别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10)

  理论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统一的、一致的,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就需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了解国情,掌握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制定正确的战略与策略。这是因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11)

  再次,《反对本本主义》第一次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著名论断,初步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原则。

  既然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然"离开实际的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不言而喻,远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共产国际是不可能透彻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特点的,也不可能为中国革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要靠他的政党-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12)这一论断,一方面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另一方面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

  不难看出,《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已经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它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从对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的盲从中解放出来,并初步形成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总之,自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近10年的艰苦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反对本本主义》的发表就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注释:(1)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12月联合出版第141页。
         (2)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页。
         (3)(4)(5)(6)(7)(8)(9)(11)(1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
  版社1991年第2版第50、79、98、85、92、86、111-112、115、115页。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9、112页。

  作者:刘喜发博士,男,教授,1961年生,黑龙江省伊春人,曾任吉林大学教授、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南京市行政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著有《盟友与对手-抗战胜利前后的三国四方关系》(获第2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党性 党情 党风》、《毛泽东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5部著作,在《中共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高校理论战线》、《毛泽东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南京社会科学》、《领导科学》等30余家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魏法谱:哲学视阈中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尹邵安:谈毛泽东领导艺术中的“刚”与“柔”
·魏法谱:《论十大关系》的哲学思考
·数学:再谈毛泽东管理学的一个要点“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盛红升:毛泽东思想始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的
·刘喜发: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