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思想研究 > 荣幸:毛泽东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继承发展

荣幸:毛泽东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继承发展

作者:荣幸   来源:投稿 点击:: 日期:2007-06-05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当今世界的形势和我国面临的建设和发展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遵循的首要原则强调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和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体现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笃定的坚持。以这一思想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那里已经有了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地吸收了历史先哲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立足实践,将人的发展置于现实的历史的过程之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内容、实现条件和途径,形成了科学的全面发展观。

  马克思发现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物质生产活动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的根本特性。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的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各种本质特性得到充分而全部展现,人的各种本质力量全都发挥出来,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人自身的各种能力和个性得到全面培养和展示,人能够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并发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关系。”根本途径则在于建立一个使“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在这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建立这样一个社会需要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共同作用,内部包括人自身的需要和自主自觉的发展,外部即现存已有的经济基础和国家制度保障等方面。在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人获得自由的发展,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提高主体的支配能力和自由度,进而获得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关系的束缚,无产阶级受到剥削,劳动异化为仅仅是人们生存的工具,人的发展始终是片面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实行无产阶级革命,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只有先获得政治解放,才会有最终走向人类解放的现实起点,其次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使人能够拥有自由的时间去发展。再次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毛泽东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思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上都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

  (一)毛泽东在政治上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谈论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条件,因为人具体生活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制约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依附于资产阶级为其提供生产资料进行劳动从而获得生活资料,因此必然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成为为资产阶级生产的劳动工具,劳动只是无产阶级的谋生手段,其劳动的性质异化,他们也没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时间和其他条件设备。只有在既无阶级压迫又无阶级剥削的社会里,即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因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只有用公有制扬弃私有制,才能克服人与生产资料相异化、人与人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才能实现人的本性复归,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消灭私有制的根源不能指望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的自动放弃权力放弃生产资料,必须进行社会革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要获得解放,必须推翻旧的国家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首先获得政治解放,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争取政权的思想,领导了中国人民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移到另一阶级手里是革命的基本标志”随着中国革命胜利,国家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1949年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社会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登上历史舞台,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从而使得国家政权真正的为广大的人民服务,这一划时代的大事变,标志着中国从此结束了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的历史,人民当家作主。旧的政治的枷锁砸碎了,旧的思想的牢笼冲破了,人民解放了,创造的伟力焕发出来了,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良的政治环境。

  (二)毛泽东在经济上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之所以优于以往的学者的科学性,在于正确认识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社会主体,人也离不开社会而单独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发展包括许多内容,如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政治民主等等,其中基础性的是经济发展。毛泽东相应做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首先是在建国初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清除封建土豪、地主和一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残余,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充分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只有生产力发展,才能减轻人的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才使人有可能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现代生产力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日益丰富和完善的物质条件。服务这一思想,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的方针,把社会制度革命与技术革命、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工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提到,“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通过“一化”,发展工业,为我国从“一穷二白”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满足人民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赶上并超过同期其他国家,增强我国国力提供可靠保证。“三改”主要包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企业采取了不同的赎买方式。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则采取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新思路。土改后“趁热打铁”的方针,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三步走”合作化方式,引导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通过“三改”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资本积累。

  尽管这一时期出现了“文革”曲折而偏离八大的经济重心工作路线,但这一时期所创造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物质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建设成就,这一成就主要是邓小平理论带来的,但追根溯源,可以到毛泽东思想及毛泽东那一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的开创之功。

  (三)毛泽东在文化上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开始明确提出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并且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也被称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观,体现了对人类个性的发挥。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体现和最高目标。每个人依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在感兴趣有特长的方面获得突出的发展,并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贯彻这一思想,毛泽东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思想解放,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恩格斯说:“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马克思也认为分工造成的人民群众的畸形发展和萎缩,可以通过国民教育来消除。在《资本论》中他更清楚的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即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到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不仅提出了这样一个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而且具体地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的关系。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成为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核心,指导数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实践。

  第三,毛泽东思想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除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实践、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多面手”,还要求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毛泽东提出,自由是社会的自由,社会道德制约着人的自由。一个人为社会贡献越大就越自由,就越具有全面发展的条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涌现了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平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不仅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创业之需,而且有的精神(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已具有共产主义精神之境界。毛泽东时代的精神以及毛泽东思想体系本身,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对于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初创成果的评定时仍然要给予客观的评价,他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中国化,其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思想延续至今依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第78页,第294页,第429页,第22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赵凡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第2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0页,第120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何一成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0页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王二路:浅谈延安时期的文化运动
·魏法谱:哲学视阈中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杨安福:毛泽东何以如此伟大?
·王二路:毛泽东没有一个私敌
·王二路:想起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作的诗
·张俊国: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探析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