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毛选著作 > 《毛泽东军事文集》 > 第四卷 > 对大别山区作战部署的意见〔1

对大别山区作战部署的意见〔1

作者:   来源: 点击:: 日期:2005-09-28

(一九四八年一月二日)

刘邓,粟陈唐,陈谢〔2〕并告徐滕薄〔3〕:
  (一)粟陈唐东晨电〔4〕悉。此次粟陈〔5〕两军歼
灭三师及围攻确山之行动,已从大别山方面调动敌人六个旅
向西向北,八十五师亦被赵纵〔6〕之行动调至应城地区,
五师、七十五师亦被调动至沙河附近,这一形势有利于大别
山方面之作战,亦有利于郑徐线〔7〕南北我军之活动。但
因二十师未能歼灭,刘邓方面尚未来得及执行由分散工作到
集中歼敌,白崇禧〔8〕所部进攻刘邓之实力并未减少,如
果此时粟陈唐部迅即转回郑徐线,陈谢准备向渭南,则大别
山之困难仍难解决;而大别山困难只有由刘邓、粟陈、陈谢
三军协力在一至二个月内歼敌数个旅,方能开辟胜利解决之
道路。大别山根据地之确立则是整个南线胜利的重要环节。
  (二)因此我们意见:甲、刘邓在内线于本月内开始集
中相当兵力以寻机歼敌二个至三个旅为目标。乙、刘邓之一
纵仍在淮河以北执行钳制任务,必要时配合粟陈、陈谢作战。
丙、粟陈、陈谢已会合之各部统在确山、许昌之间集结休整
若干天,吸引敌人于自己周围,以利刘邓之作战,并准备寻
机歼敌一路。如南面无好打之仗,许昌之敌好打则打许昌之
敌;如许昌之敌不好打,则考虑以粟陈唐部攻占南阳,陈谢
部攻占襄樊,吸引白崇禧部向西,以利刘邓之作战并寻机歼
灭向西之敌之一部。同时让敌重占许昌、确山段,以利尔后
粟陈唐回师歼其一部。陈谢占襄樊后与已占郧阳之刘旅〔9〕
打通联系,在汉水中段建立自己的巩固后方,以利尔后向渭
南之行动(在大别山困难已获初步克服之后),并协助王赵
两纵〔10〕开辟桐柏江汉两区。如果我军采取此项行动,
还可能分散白崇禧一部向宜昌一带布防。丁、八、十、十一
纵于攻克菏泽后休整若干天即举行徐蚌段〔11〕破击战役,
该三纵在两个月内即在徐蚌东西、郑徐南北地区单独作战,
不要盼望主力向东。
  (三)你们对上述部署意见如何,盼考虑电复。


                                  军 委

                                      子冬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手稿刊印。

        注  释

  〔1〕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给晋冀鲁豫
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等的电报。
  〔2〕 粟陈唐,指粟裕、陈士榘、唐亮,当时分别任
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陈谢,指陈赓、
谢富治,当时分别任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集团前委书记和副
书记。
  〔3〕 徐滕薄,指徐向前、滕代远、薄一波,当时分
别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第二副司令员和第一副政
治委员。
  〔4〕 指一九四八年一月一日晨粟裕、陈士榘、唐亮
给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电报提出配合大别山战斗的三个行
动方案:(一)三军(指粟陈、陈谢两军及刘邓之一纵)沿
平汉线南下,威胁武汉,以调动敌人。(二)三军分开行动,
陈谢部向西,月底进入渭南。杨苏纵队东返淮河以北、正阳
县以东地区活动。粟陈部四个纵队,转至沙河以北、许昌郑
州以东地区,会合北兵团三个纵队,全力东向击破津浦。
(三)陈谢部仍留确山以西地区活动,以吸引与分散敌人。
粟陈唐认为以执行第二方案为适当。
  〔5〕 粟陈,指粟裕和陈赓。
  〔6〕 赵纵,指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纵队司
令员赵基梅。
  〔7〕 郑徐线,指郑州至徐州的铁路,即陇海线一段。
  〔8〕 白崇禧,当时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兼国防部
九江指挥部主任。
  〔9〕 刘旅,指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二旅,
旅长刘金轩。
  〔10〕 王赵两纵,指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和第
十二纵队,纵队司令员分别为王宏坤和赵基梅。
  〔11〕 徐蚌段,指徐州至蚌埠的铁路,即今京沪线
一段。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刘邓各纵似以待机歼敌为有利〔1〕
·相机夺取归绥集宁等城〔1〕
·同意刘陈邓攻打熊绶春的部署〔1〕
·密切注视刘峙向济南空运兵力〔1〕
·准备回师歼击由沈阳撤退之敌〔1〕
·东北秋季作战重点应放在卫立煌范汉杰系统〔1〕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