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毛选著作 > 《毛泽东军事文集》 > 第二卷 > 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1〕

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1〕

作者:   来源: 点击:: 日期:2005-09-16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二日)

        一 认识战争与统一战线的规律性
                 是决定政策的基础                         
                                                     
  同志们,在我们总结了过去经验之后,重要的问题,在
于看一看当前形势发展的趋向。抗日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将会怎样从过去基础之上向前变化发展的?这是我们现在
要答复的问题,这一点对于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有重要的意
义。因为如果对于整个抗日战争变化发展的行程没有一个大
概的估计,我们就只能跟着战争打圈子,让战争把自己束缚
起来,而不能将其放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加之以调节整理,
造出为战争所必需的条件,引导战争向我们所要求的方向走
去,争取战争的胜利。因此必须懂得抗日战争的规律性,才
能实现对于它的战略指导,才能决定为战争服役的一切战略、
战术、政策、计划与方案。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一样,
只有我们研究了与认识了它的规律性,我们才能有效地推动
统一战线使之进入巩固发展之途,而为战争的胜利起其支柱
的作用。
  我们现在先来说战争问题。

          二 特定的历史条件与主观能力
              的优劣决定战争的发展过程

  历史上的战争有一个阶段就完结的,例如一九●五年的
日俄战争〔2〕,只有日军进攻,俄军败退,就结束了。又如
意阿战争〔3〕,也只有意大利进攻,阿比西尼亚失败,就
告结束。中国一九二六年开始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4〕,
也是一样。  这是一种情形,这是由于一方面双方强弱不同,
又一方面双方指导能力优劣不敌而造成的,这是第一类战争。
第二类战争,以两个阶段宣告完结。例如法俄战争,拿破仑
从进攻到退却,俄国从退却到反攻,双方都有两个阶段。中
国古代有名的吴魏赤壁之役〔5〕,秦晋淝水之役〔6〕,
也是这样。虽则两军强弱不同,但弱者善于利用其他优良条
件,给以正确指导,故于退却之后,接着反攻,战胜敌人。
但是还有第三类战争,例如外国的七年战争〔7〕,八年战
争〔8〕,三十年战争〔9〕,百年战争〔10〕,乃至二
十年前四年的欧洲大战〔11〕(特别表现于西战场),都
有三个阶段。甲方进攻,乙方退却,为第一阶段。双方相持
不决,为时甚长,为第二阶段。乙方反攻,甲方退却,为第
三阶段。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这类的战争。这类战争的特点,
在于有一个较长的或很长的相持阶段,这也是由于特定的历
史条件与战争指导集团的特性而造成的。         
  中日战争属于哪一类战争呢?我以为是属于第三类战争 
的。这是由于双方不同的历史条件与不同的战争指导集团之 
特殊情形而造成的。                                

      三 中日战争的长期性表现于战争的三个阶段     
                                                     
  中日战争的长期性将表现于在敌则进攻, 相持,退却;
在我则防御,相持,反攻,这样三个阶段之中。由于敌强我
弱(敌是优势,我是劣势,敌是帝国主义国家,我是半殖民
地国家),故出现了敌方进攻,我方防御的第一阶段。不说 
退却而说防御,是说以战略的运动防御即节节抵抗的姿态而 
表现其退却,不是一下子干脆退却。 但又由于在敌则小国、 
退步、寡助,在我则大国、进步、多助这些特殊的条件,我 
之英勇抗战又使敌在进攻中受到分散的困难与消耗的损失, 
而不得不于一定时机结束其战略上的进攻,转入军事上保守
其占领地而从政治上与经济封锁上向我进攻的阶段。此时敌 
虽消耗,但一时尚未消耗到使之转入失败的程度;我虽坚决 
抗战与各方面向前进步,但一时也难进步到足以转入反攻驱 
敌出国的程度。依上诸因,一个双方相持的第二阶段或中间 
阶段,就形成了。由于第二阶段中敌之困难与我之进步俱日
增,又配合着国际有利于我不利于敌之形势,就能使敌强我
弱敌优我劣的原来状态逐渐发生变化,进到在全局看来日益
于敌不利而有利于我之局面,先到敌我平衡,再到我优敌劣,
彼时,就可转入我之反攻、敌之退却的第三阶段了。
  上述三个阶段的看法,是依据敌我既存的与将来可能发
生的双方相反对比之具体条件,而作出的一种对于整个战争 
过程的估计,现在并不是事实,而是一种可能的趋势。要依 
我之主观努力,创造出为这种可能趋势所必要的条件,才能
使可能趋势变为事实。然而依据既存条件,加上正确指导与 
全民族广大而坚持的努力,是能够使这种可能趋势变为事实 
的。

         四 速胜论者与亡国论者都反对这种估计

  速胜论者反对三阶段论,认为我能迅速反攻,无需乎要
一个中间阶段。这是不对的。抗日战争面前存在着许多困难,
克服这些困难需要一定的时间,迅速反攻是不可能的。速胜
论者的反对三阶段,是因为他们一方面过低估计了敌人力量,
一方面又过高估计了自己力量的原故。亡国论者也反对三阶
段,认为相持与反攻都是不可能的,中国只是一个阿比西尼
亚。这是不对的。他们与速胜论者相反,过高估计了敌人力
量,而过低估计了自己力量。在他们面前只有黑暗,承认敌
人能够灭亡全中国,我之抵抗与努力只是徒劳,办到敌我相
持亦不可能,更不说什么反攻胜敌了。因此,必须一方面反
对速胜论,又一方面反对亡国论,才能坚持我们的三阶段论。
而在当前情况下,反对亡国论比之反对速胜论更加重要。另
有一些人,口头上赞成持久战,但不赞成三阶段论。这也是
不对的。所谓持久战,所谓长期战争, 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表现在战争的三个阶段之中。 如果承认持久战或长期战争,
又不赞成三个阶段,那末,所谓持久与长期就是完全抽象的
东西,没有任何的内容与现实,因而就不能实现任何实际的
战略指导与任何实际的抗战政策了。实际上,这种意见仍属
于速胜论,不过穿上“持久战”的外衣罢了。       
                                                     
          五 三阶段论与国际形势的关系                 
                                                     
  当张高峰事件〔12〕发生之时,国内一部分舆论兴高 
采烈,以为日苏战争如果爆发,中国就可以转入反攻,无需 
乎要持久战了。在这种观点下,三阶段论当然不能成立,我 
们的估计是错误的了。这是主要依靠外援的思想,是速胜思 
想之一种。然而国际形势不是照着这些朋友们的主观意愿发 
展的,而是依照它自己的规律。世界的主要重心在欧洲,东 
方是环绕着它的重要部分。世界的主要和平阵线国家与主要
法西斯国家,正在为着欧洲战争危机问题,在西方纠缠不清,
无论是各大国间的战争前夜或战争爆发,西方的各大小国家
都将以解决欧洲问题放在议程的第一位,东方问题则不得不
暂时放在第二位。拿这种情况来看中日战争,迅速反攻的两
阶段论也是没有理由的。我们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不
但不怕三阶段,而且正要造成三阶段。三阶段是中日战争的
规律,不但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有其根据,而且也在国际形势
上有其根据。

          六 相持阶段是战争的枢纽

  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在于包含一个过渡的中间阶段。 
这就是说,第一、我之抗战必须用尽一切努力去停止敌之进 
攻,假如敌之进攻不能在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区停止下来,就 
无所谓性质不同的三个阶段。第二、相持阶段出现了时,必 
须用尽一切努力去准备我之反攻所必需的一切条件,设若不 
然,就不能过渡到反攻阶段里去,而只是永远的相持,也无 
所谓三阶段。在这里,对于速胜论者,我们肯定地说:必须 
经过一个准备时期,才能团结全国,克服困难,生长新的力
量,同时配合着敌人的困难,国际的援助, 然后实行反攻,
驱敌出国,否则是不可能的。拿主要依靠自力胜敌的观点来
看问题,不可避免地要作出这个结论。对于亡国论者与悲观
主义者,我们肯定地说:只有这个过渡阶段,才是全战争的
枢纽。中国化为殖民地还是获得解放,不决定于第一阶段中
主要的大城市与交通线之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中全民族 
努力的程度。大城市与交通线的丧失是可惜的,增加了敌人 
的力量,减少了自己的力量。然而很多没有丧失的东西尚可 
作为制胜敌人的资本,唉声叹气于宝物的丧失是无益的。第 
一阶段中保存着的领土与各种有生力量,特别是已经获取的 
军事、政治、文化、党务、民运等各方面的进步,是最可宝 
贵的,这是第二阶段中继续进步与准备反攻的基础。然而这 
仅仅是继续进步与准备反攻的基础,还不能决定反攻,决定 
反攻的东西是第二阶段中增加上来的力量,没有伟大的新生 
力量之增加,反攻只是空唤的。

          七 三个阶段的特点,第一阶段                 
                                                     
  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特点,已经出现了的,尚未出现而 
可以预计得到的,有概略指明之必要,对于指导战争与决定 
政策有重要的关系。                                   
  第一阶段有些什么特点或重要标志呢?               
  有如下三方面的东西。                             
  第一、中国方面: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国军队的参 
战,抗战的坚决性,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13〕 的发布, 
国民参政会〔14〕的开会,共产党及其他党派的取得合法
地位,游击战争的创造,全国军队的进步,民众运动的发展 
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方面表现进步的大事件。但同时,却又 
有许多不利事件与不良现象,例如:主要大城市、交通线与
主要工商业的丧失,土地与人口的丧失,全国进步的不平衡 
(有些地方进步得非常之慢),政治制度之一般还仅在开始 
走向民主化,顽固分子与腐败现象的存在,妥协倾向的酝酿 
等等。                                               
  第二、敌人方面:军力财力的消耗, 世界舆论的责备, 
军纪的败坏,军队战斗力的相对地减弱,国内人心与前线军 
心不满的酝酿,张高峰战争的失败,汉奸军队的难于组成及 
已经组成者的无能等等,这些都是表现其困难的大事件。但 
同时却又有表现其能力的东西,那就是:进攻的坚决性,军 
力的顽强,占领地的扩大,政治组织力的强韧,阴谋机关的
有力等等。                                           
  第三、国际方面:援华运动的增长,苏联力量的壮大及 
其对于中国的援助,这些都是有利于中国的东西。但是还有
别的东西:欧洲大战的酝酿, 英日间某种程度的妥协倾向, 
各国军火原料的助敌,这些都于中国不利。               
  以上中国、日本、国际的许多东西,都是抗战第一阶段 
中十五个月来表现的特点。这些特点,将分别生其影响于新 
的阶段之中。                                         
                                                     
                  八 第 二 阶 段                                           

  在假定武汉不守的情况之下,战争形势又将出现许多新 
的东西。虽然敌占武汉并不即等于旧阶段的完结,新阶段的 
开始,由现在敌人尚能继续进攻到他被迫停止进攻之时的这
段时间,还是一个由旧阶段转向新阶段去的过渡期间。虽然 
如此,但武汉不守成为事实之后, 就将发生许多新的情况。 
  武汉不守之后,以及新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可以预计的
基本情况,将是一方面更加困难,又一方面则更加进步。这
是新阶段中的基本特点。
  更加困难将表现于下述各方面:(一)由于主要的大城
市与交通线之丧失,国家政权与作战阵地就在地域上被敌分
割了,由此将发生许多新的问题;(二)财政经济之异常困
难;(三)英日某种程度的妥协倾向(或相反,在日本坚持
独占与威胁南洋的条件下,英日有进一步冲突的可能);(
四)如果敌攻广州,中国主要的海道交通有被割断之虞,国 
际援助将暂时地部分地减弱;(五)全国性伪政权有形成的 
可能及其对于抗日阵线的影响;(六)抗日阵线中部分叛变
的可能,妥协空气的增长;(七)悲观情绪的生长,意见分 
歧现象的增加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发生而将加诸抗日战争身 
上的新困难事项。估计到这些困难,才便于有准备有计划地
克服之。
  更加进步将表现在下述各方面:(一)蒋委员长与国民
党的坚持抗战方针及其在政治上的更加进步;(二)国共关
系的改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三)军队改
造工作的进步;(四)游击战争的发展与坚持;(五)国家
民主化的进步;(六)民众运动的更大发展;(七)新的战
时财政经济政策的实施;(八)抗战文化教育的提高;(九)
苏联援助的继续与可能增加及中苏关系的更加亲密等等。
  整个第二阶段即相持阶段,是中国准备反攻的阶段。其 
时间长短,依敌我力量变化的程度及国际环境如何而定。但
我们应该准备长期战争,熬过这一段艰难路程,胜利的坦途 
就到来了。                                           
  第二阶段中虽然敌我在战略上是相持的,但仍有广泛的 
战争,主要表现于主力军在正面防御,而广大游击战争则发 
展于敌人的后方。那时,游击战争在许多重要战略地区将变 
为非常艰苦的战争,现在就应该准备对付这种艰苦。       
                                                     
                  九 第 三 阶 段

  具体情况不能预计。但彼时必是我之反攻条件业已准备 
完毕,同时敌之困难程度大大增加起来,国际形势又大大于
我有利。彼时战争形势,不是战略防御或战略相持,而是战 
略反攻了;不是战略内线,而是战略外线了。彼时国内政治 
上必须有大的进步,军事上必须有新式技术,否则反攻是不 
可能的。

       十 保卫武汉是争取时间问题不是死守问题

  保卫武汉斗争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消耗敌人,又一方面
在于争取时间便于我全国工作之进步,而不是死守据点。到
了战况确实证明不利于我而放弃则反为有利之时,应以放弃
地方保存军力为原则,因此必须避免大的不利决战。战略决
战,在一二两阶段中都是不应有的,都足以妨碍抗战的坚持
与反攻的准备,因此必须避免。避免战略决战而力争有利条
件下的战役与战斗的决战,应是持久战的方针之一。于必要 
时机与一定条件下放弃某些无可再守的城市,不但是被迫的 
不得已的,而且是诱敌深入,分散、消耗与疲惫敌人的积极 
的政策。在坚持抗战而非妥协投降的大前提下,必要时机放 
弃某些据点,是持久战方针内所许可的,并无为之震惊的必 
要。

            十一 由目前过渡到相持阶段

  只有停止敌之进攻,才有利于我之准备反攻。而要达此
目的,还须给一个大的努力。故由目前过渡到敌人被迫停止
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其占领地,出现整个敌我相持的阶段 
之时,还是一个斗争的过程,须克服许多困难才能达到。因 
为敌在占领武汉之后,还不会立即结束其进攻,他必定还想
向广州、西安、宜昌、长沙、衡州〔15〕、 梧州、北海、
南昌、汕头、福州等地及其附近地区进攻。我要停止敌之进
攻, 还须针对着敌人这种企图继续执行战略的运动防御战,
用极大努力进行坚持的战斗,再行大量地消耗敌人而又不为
敌人所算,使敌之进攻不得不停止,把战局过渡到敌我相持
的有利局面。
                                                     
          十二 但相持局面快要到来了                 
                                                     
  敌人占领武汉之后,他的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的弱点将
更形暴露了。如果他再要进攻广州、西安、宜昌、长沙、南
昌、梧州、福州等地并作占领之企图,他的兵力不足与兵力
分散之弱点所给予他的极大困难,必将发展到他的进攻阶段
之最高度,这就是我之正面主力军的顽抗与我之敌后庞大领
土内游击战争的威胁,所加给敌人兵力不足(他不能足)与
兵力分散(他不能不分散)现象上的极大困难。这一形势—
—在敌则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在我则正面防御与敌后威胁,
这是敌之极大劣势,我之极大优势。当然,在整个敌我力量
对比上说来,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基本形势并未变化,这只
有在长期相持阶段内我用全民族的极大努力,并配合国外条
件,才能使之变化。然而敌在进攻武汉的战斗中,他之强的
力量已经进一步发挥了。这种强的力量之进一步发挥,一方
面固然给了我们以损失,然而同时就给了他自己以困难。因
为敌之强的力量(同时即是其不足的与分散的力量)在其作
了进一步的发挥之后,气力势将衰退下去,就不得不使其总
的战略进攻接近了一个顶点。我们承认敌之进攻还有一点余
威,并最好与最恰当的是估计到他的这点余威还相当的大,
因此还有充分可能他要攻略广州、西安、宜昌、长沙、南昌、
梧州、福州等处及其附近地区,甚至要准备他向着整个粤汉
路〔16〕与西兰公路〔17〕之进攻。然而这在总的敌人
力量上将只是一点余威。在日本的整个国力上说来,他要北
防苏联,东防美国,南对英法,内镇人民,他只有那么多的
力量,可能使用于中国方面的用得差不多了。并且在其正面
与占领地内必须对付的广泛战争还依然存在,日苏、 日美、
日英、日法之间的矛盾在增长着, 国内政府与人民的矛盾,
前线官长与士兵的矛盾,大量支出与财政竭蹶的矛盾在加深
着,这些都是使得敌人大大皱眉的地方。我们及全国人民必
须看到这些地方, 不为主要大城市与交通线之丧失所震惊,
赞助政府调整全国之作战, 有计划地部署粤汉路、陇海路、
西兰公路及其他战略地区之作战,部署庞大敌后地区之游击
战争,捉住敌人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的弱点,给以更多的消
耗,促使更大的分散,使战争胜利地与确定地转入敌我相持
的新阶段,这是全国当前的紧急任务。                                                     

        十三 敌力在逐渐减少我力在逐渐增加中         
                                                     
  敌人是否增加了力量呢?就其原有的力量来说,没有什
么增加,相反,他的力量大大地减少了。敌人原有的军力与
经济力,是大大消耗了。十五个月战争中,他的军力伤亡了
数十万人,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与军用资材,毁灭了数
百架飞机与百余艘军舰,支出了数十万万元经费,这个消耗
在日本历史上是空前的。直到他被迫停止其战略进攻之时为
止,他还要消耗一大批力量。 在这点上, 他的盟友希特勒
〔18〕早已大大地发起愁来了。然则敌人毫无力量的增加
吗?有的,这就是对于中国主要的大城市与交通线及部分乡
村之占领,从各国手里及中国民族资本手里夺取了市场,从
中国手里夺取了资源与生产工具,夺取了许多人力,这些是
日本战争之唯一目的,他是暂时地增加了这些东西。然而问
题是:这些东西能抵偿已有的战争消耗吗?不能,消耗了的
全部战争“投资”是已经消耗了,他要取偿还需付以新的生
产投资。问题又是:抛开日本生产投资之无能不说,假定他
能的话,他能取偿其战争消耗吗?也不能。因为往后依然存
在着广大战争,依然每天要消耗。只要有广大的敌后游击战
争存在,例如现在华北的游击战争那样,他的取偿是很困难
的。由于不断的战争,他将不但不能取偿旧的,而且还须支
付新的,只要我们的抗战坚持下去,日本的这条可怜命运是
大体确定了的。我们说日本在第二战略阶段即相持阶段中将
逐渐化强为弱,化优为劣, 这种继续消耗是决定的一方面。
现在说到中国方面,中国力量究竟是减少了呢?还是增加了?
我们的回答是减少了,又增加了。减少的是原有力量的质与 
量,这表现在军队人员武器的消耗,人口、工业、土地与资 
源的损失等上面, 这是使得我们感到困难的重要的一方面。 
然而不是没有增加的,增加的是新的质与量,这表现在全国
的团结,军队的进步,政治的进步,文化的进步,人民觉悟
程度与组织程度的提高。主力军虽后退了,游击战争却前进
了。一部分地方虽损失了,另一部分地方却进步了。问题是
在:增加的程度今天还不够,今天还不够停止敌之进攻,今
后更不够实行我之反攻,因此发生了必须用广大持久的努力
去增加新的力量的问题。而这种增加,即全民族各个阶层中
生动力量之更大发动与党政军民各方面之更大进步,基于今
后之广大持久的努力是完全可能的。在主要的依靠自己生长
的力量,再配合之以敌人困难之加重,国际助我之增强,就
能使整个敌我形势发生变化,由敌优我劣之现时形势,先走 
到敌我平衡,再走到我优敌劣,这就是长期相持阶段中必须 
解决也可能解决的根本问题。

         十四 敌据城市我据乡村,所以战争是长
               期的,但乡村能够最后战胜城市

  于是问题在:敌人占领中国主要的大城市与交通线之后,
敌据城市以对我,我据乡村以对敌, 乡村能够战胜城市吗?
答复:有困难,但是能够的。抗日战争的长期性,不但由于
敌是帝国主义国家,我是半殖民地国家,而且由于这个帝国
主义又复占据我之城市,我则退至乡村以抗敌,因而造成了
长期性,速胜论在此是毫无根据的。然而今天中国的城市乡
村问题, 与资本主义外国的城市乡村问题有性质上的区别。
在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在实质上形式上都统制了乡村,城市
之头一断,乡村之四肢就不能生存。 不能设想,在英、美、
法、德、日、意等国, 能够支持长期反城市的乡村农民战 
争。半殖民地小国也不可能。半殖民地大国如中国,在数十 
年前也很困难。半殖民地大国如中国,在今天,却产生了这 
种可能。这里明显的是三个三位一体的条件。第一是半殖民 
地条件。在半殖民地,城市虽带着领导性质,但不能完全统 
制乡村,因为城市太小,乡村太大,广大的人力物力在乡村
不在城市。第二是大国的条件。失去一部,还有一部。敌以 
少兵临大国,加以我之坚强抵抗,就迫使敌人发生了兵力不
足与兵力分散的困难,这样就不但给了我一个总的抗日根据 
地,即大后方,例如云、贵、川等地,使敌无法占领;而且
在敌后也给了我以广大游击活动地盘,例如华北、华中、华 
南等地,使敌无法全占。第三是今日的条件。如果在数十年 
前中国被一个强大帝国主义国家武装侵占,例如英占印度那 
样,那是难免亡国的。今天则不同,今天主要的是中国进步 
了,有了新的政党、军队与人民,这是胜敌的基本力量。其 
次是敌人退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已临到 
衰老的境界,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与造成着把他自己 
送进坟墓的条件。又其次是国际形势变化了,旧的世界接近 
死灭,新的世界已见曙光。这些道理,我在《论持久战》中
已详说过了。总之,在今天的半殖民地大国如中国,存在着
许多优良条件,利于我们组织坚持的长期的广大的战争,去
反对占领城市的敌人,用犬牙交错的战争,将城市包围起来,
孤立城市,从长期战争中逐渐生长自己力量,变化敌我形势,
再配合之以世界的变动, 就能把敌人驱逐出去而恢复城市。
毫无疑义,乡村反对城市就在今天的中国也是困难的。因为
城市总是集中的,乡村总是分散的,敌人占领我主要的大城
市与交通线之后,我之行政区域与作战阵地就在地域上被分
割,给了我们以很多困难,这就规定了抗日战争的长期性与
残酷性。然而我们必须说,乡村能够战胜城市,因为有上述
三位一体的条件。在内战条件下,极小部分的乡村支持了长
期反对城市的战争,还当帝国主义各国一致反共的时期。谁
能说在民族战争条件下,又当帝国主义阵营分裂之时,中国
以极大部分的乡村, 不能支持长期战争去反对城市敌人呢?
毫无疑义是能够的。并且现在的所谓乡村,与内战时期的乡
村有很大不同,不但地域广大,而且在云、贵、川等省大后
方中,尚有许多城市与许多工业,尚可与外国联络,尚可建
设。依据于大后方的保持与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的建立,从
长时期中生息我之力量,削弱敌之力量,加上将来国际有利
条件之配合,就能举行反攻,收回城市。蒋委员长在去年十
二月告国民书中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胜利之中心
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
广大强固之民心。”这是完全正确的。战争虽困难,胜利前
途是存在的。

       十五 妥协危机严重存在,但是能够克服的
                                                     
  我们早就说过,一部分患着恐日病的人们时刻企图动摇 
政府的抗战决心,主张所谓和平妥协,过去曾见之于南京失 
守之后,现在又在蠢蠢欲动了,这是敌人阴谋在抗日阵线内 
部的反映。这种危机是严重存在的,国人必须充分注意,不
让亲日派得售其奸。 亲日派的企图和敌人的企图是一致的, 
必然集中于反蒋反共,假令得售其奸,抗战的前途就成大问 
题。因此,全国上下憬然觉悟于敌人阴谋与内部反间之可畏,
自动自觉地努力反对这种阴谋,一刻也不容放松。这种危机
是否能够克服呢?那是能够的。在国共两党及一切爱国志士
团结一致并作了必要的努力之后,克服妥协危机,驱除助敌
张目的妖魔鬼怪,而把抗战坚持下去, 不但是绝对必要的,
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亲日派究竟没有多大的势力,抗日
派的势力大于亲日派。                               
                                                     
         十六 相持阶段中游击战争的新形势
                                                     
  新阶段中,正面防御的是主力军,敌后游击战争将暂时 
变为主要的形式。 但敌后游击战争在敌我相持的新阶段中, 
将采取一种新形势发展着。什么是游击战争的新形势呢?即 
第一、在广大地区中仍能广泛的发展。这是因为在我则土地 
广大,在敌则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只要我能坚持发展游击
战争的方针并正确地指导之,敌要根本限制我之发展是不可 
能的。但第二、在某些重要战略地区,例如华北与长江下流
一带,势将遇到敌人残酷的进攻,平原地带将难于保存大的 
兵团,山地将成为主要的根据地,某些地区的游击部队可能 
暂时地缩小其数量,现在就应准备这一形势的到来。在现在,
为了策应正面主力军的战斗,为了准备转入新阶段,应把敌
后游击战争大体分为两种地区。一种是游击战争充分发展了
的地区如华北,主要方针是巩固已经建立了的基础,以准备
新阶段中能够战胜敌之残酷进攻,坚持根据地。又一种是游
击战争尚未充分发展,或正开始发展的地区, 如华中一带,
主要方针是迅速地发展游击战争,以免敌人回师时游击战争
发展的困难。在将来,为了配合正面防御使主力军得到休息
整理机会,为了生长力量准备战略反攻,必须用尽一切努力
坚持保卫根据地的游击战争,在长期坚持中,把游击部队锻
炼成为一支生力军,拖住敌人,协助正面。一般说来,新阶
段中敌后游击战争是比较前一阶段要困难得多的,我们必须
预先看到这种困难,承认这种困难,不可因为前一阶段的发
展容易而冲昏了头脑,因为敌人一定要转过去进攻游击战争。
然而是能够坚持的,一切敌后工作的领导人们必须要有这种
自信心。因为民族战争中的游击战争, 不论敌人如何的强,
总比内战时的条件优良得多。在这里,争取与瓦解伪军以孤
立日寇,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十七 抗日战争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即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以上说的都是抗日战争的形势问题,以下要说到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形势。                                   
  抗日战争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之时,同时即是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之时。由于新阶段中将遇到比前
更多的困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应该适应这种情况而表
现其向困难斗争并将任何困难战而胜之之伟力。为了在目前
过渡期间以及到了将来的新阶段,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
是表示其对于困难之无能,而是表示其具有克服困难之伟力,
就必须认真地巩固统一战线与扩大统一战线。并且应该懂得:
长期的战争必须有长期的统一战线才能支持,战争的长期性
与统一战线的长期性,是不能分离的。                                                     

             十八 国民党有光明的前途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而两党中以 
国民党为第一大党,抗战的发动与坚持,离开国民党是不能 
设想的。国民党有它光荣的历史,主要的是推翻清朝,建立 
民国,反对袁世凯,建立过联俄、联共、工农政策,举行了 
一九二四至二七年的大革命,今天又在领导着伟大的抗日战 
争。它有三民主义的历史传统,有孙中山先生蒋介石先生前 
后两个伟大的领袖,有广大忠忱爱国的党员。所有这些,都 
是国人不可忽视的,这些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
  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 
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十五个月来,全国各个抗日党派都
有进步,国民党的进步也是显著的。它召集了临时代表大会,
发布了抗战建国纲领,召集了国民参政会,开始组织了三民
主义青年团,承认了各党各派合法存在与共同抗日建国,实
行了某种程度的民主权利,军事上与政治机构上的某些改革,
外交政策的适合抗日要求等等,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
只要在坚持抗战与坚持统一战线的大前提之下, 可以预断,
国民党的前途是光明的。                         
  然而至今仍有不少的人对于国民党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 
观察,他们对于国民党的前途是怀疑的。他们对于国民党怀 
疑的问题,就是能否继续抗战,能否继续进步,与能否成为
抗日建国的民族联盟的问题,而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结合不可 
分离的。我们的意见怎样呢?我们认为国民党有光明的前途,
根据各种主客观条件,它是能够继续抗战,继续进步,与成
为抗日建国的民族联盟的。                           
  由于敌人进攻的坚决性,敌人对于中国各个阶层的严重 
的打击与掠夺,全国军队对于敌人的愤怒与抗战的英勇,全 
国人民抗日运动的高涨,国际有利形势之存在等事实,基本 
上决定了全中国与国民党的政治方向。第一、任何党派,包 
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的政党与团体在内,是非继续 
抗战下去不可的。谁不继续抗战,谁就只有一条当汉奸的出 
路,此外没有任何出路。第二、任何党派,只要它是继续抗 
战的,就非继续进步不可。诚然,国内政治的进步不迅速不
普遍,因此招致了战争的损失。但也正因为损失,使得今后 
不能不在政治、军事、文化、党务、民运各方面求进步,以
便能够抗拒敌人,恢复失地。 这不论是当权的国民党也罢, 
其他党派也罢,都非继续进步不可。第三、国内进步的重要 
一环,是国民党组织形式的民主化,使其本身变为抗日建国 
的民族联盟,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好的组织形式。这 
种可能有没有呢?我以为也是有的。 抗日战争的大势所趋, 
国民党如果不向广大民众开门,容纳全国爱国党派与爱国志 
士于一个伟大组织之中,那要担负起继续抗战与战胜敌人的 
艰难任务是不可能的。在国民党五十多年的历史中,每遇大 
的革命斗争时,总是把它自己变为革命民族联盟的,最显著 
而最有历史意义的有两次。第一次,从同盟会组成到辛亥革 
命,孙中山先生为了反对清朝建立民国之目的,联合了一切
反清的革命党派(从光复会〔19〕到哥老会 〔20〕), 
在这个期间,它的党员充满了英勇斗争的事迹, 再接再厉,
富于朝气,因而取得了辛亥革命的成功。第二次,一九二四 
至二七年,为了反帝反军阀之目的,对内联合了工农与共产 
党,对外联合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建立了有名的“三大政策”,
因而创设了黄埔〔21〕,建立了党军,取得了北伐战争的
胜利。所有这些, 不但表现了国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发展,
也表现了三民主义〔22〕的发展。今天是国民党历史上第
三次变为革命民族联盟的时机,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建
立三民主义共和国,必须也可能把它自己变为抗日建国的民
族联盟。这一伟大的运动已在开始,承认共产党与其他党派
的合法存在,承认八路军加入国民革命军系统,抗战建国纲
领中明白宣布“欲求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固有赖于本党同
志之努力,尤须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共同负担”,以及国民参
政会的召集与三民主义青年团的组织,都表示了把它自身变
为抗日建国的民族联盟之开始。现在问题是:共产党对于国
民党的这一扩大组织的运动将取何种态度? 赞成还是反对?
我们说,我们任何时候都是赞成国民党把它自己扩大发展成
为革命民族联盟的。一九二四年国民党改组之时,我们就取
了赞助政策。今天更当民族危机万分严重之际,我们将尽一
切可能赞助之。理由是抗日的友军越大越好,单单一个共产
党的发展进步,是不够打退日本帝国主义的。处于第二党地
位的中国共产党,虽然发起了与坚持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
统一战线,并在自己的组织上向着广大革命志士开门,用以
力争抗日的胜利,但若处于第一党地位的国民党依然保存过
去那样的老状态,那就对于抗战、对于统一战线,都非常不
利的。抗战将不能获胜,全民族陷于危险,共产党与无产阶
级也逃不脱这种危险。所以共产党不但不反对,而且十分希
望与坚决赞助国民党扩大与巩固其组织, 实行党内民主化,
并使其本身变为革命的民族联盟,以利继续抗战与争取最后
胜利。                                           
                                                     
        十九 但在国民党的前途上尚有障碍物,         
                  须努力克服才能发展                     
                                                     
  国民党的光明前途是存在的,其进步与发展是可能的, 
蒋介石先生及国民党的大多数是在领导和推动国民党前进。
然而谁都明白,国民党中还存在着一些守旧分子,障碍着国
民党进步的速度与程度,由于这些分子的存在,并与社会上
许多守旧分子相结合,就在民族革命战争的洪流中造成了一 
股逆流,顽固地抵抗进步之舟,相当有力地阻挠着国家民主 
化,阻挠着一切为抗战必需的进步事业之推行,阻挠着蒋介 
石先生在历次宣言、谈话、演说、命令中所说很多很好的方 
针方法之推行,阻挠着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之实施,阻挠着 
国民政府救国法令之实施,阻挠着民众运动之发展,这些都 
是事实,都是国民党进步所以不迅速不普遍与抗战所以受到 
许多不利的重大原因。他们是反对国民党进步,反对国民党 
发展,甚至主张妥协的,如果这些分子占居优势,那中国的 
民族解放事业就要受到极大挫折,所以值得严重注意。然而 
我们坚决相信,这种守旧势力是不能永久存在的,是没有占
优势也难于占优势的,他们是逆流,但并非主流。在蒋委员
长的领导、 国民党大多数人的努力与全国人民的赞助之下,
这种守旧倾向是能够克服的。共产党坚决赞助国民党的进步,
而对于阻碍进步的守旧分子则希望他们弃旧图新,一同前进。
我们希望这些人变一变,“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改变过
来就是好的。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守旧的人在抗战过
程中进步了,今后必仍有许多人会从抗战教训中发生觉悟而
和大众一齐进步起来。这就是抗日战争中守旧分子的可变性。
但也可能有少数人变得更坏,甘心被抗战巨涛席卷以去,这
也是可变性的一面,对于这种人,就没有什么可惜的了。                                                 
                                                     
          二十 其他党派同样有光明前途

  一切加入抗日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党派,在坚持
抗战与坚持统一战线的大前提下,都有发展的前途,我们都
愿意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并给以尽可能的赞助。这不论对于
第三党〔23〕、国家青年党〔24〕、国家社会党 〔25〕、
救国会〔26〕派,  或其他任何集团,任何党派,都是一
样。很明显的,所谓一切党派在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的大
前提下,都有光明前途,也是包括了克服各党内部守旧倾向
这种努力的。如果存在着不利抗战与统一战线的守旧倾向而
任其发展下去,那就有断送其光明前途的危险。这不论是国
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其他党派也好,都是一样,都应充
分注意的。

          二十一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由于中国的历史原因,使得今天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不同于任何外国的统一战线,如人民阵线等,也不同于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线,如第一次国共合作等,有它今天的
中国的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于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是有非常严重的意义的。                         
  这些特点是什么呢?归结起来,共有八个,即是:全民 
族抗日的,长期性的,不平衡的,有军队的,有十五年经验 
的,大多数民众尚无组织的,三民主义的,处于新的国际环 
境中的。
  首先是全民族抗日的。这个特点规定了我们统一战线的 
根本性质。一方面,我们统一战线的目的,是为了反对侵入
国土的异族日本帝国主义而建立起来与发展起来的。又一方
面,我们统一战线的组成,是包括全民族所有不同党派,不
同阶级,不同军队,不同国内民族之一个最广大团体。由于
是反对异族侵略的,所以组织成分能够如此之广大。由于组
织成分之异常广大,所以这个统一战线具有伟大的力量;但
同时,统一战线内部又难免许多相互间的磨擦,而须恰当地
调整之,才能达到团结对外之目的。我们统一战线的这种最
基本的特点 ── 政治目的之反对异族侵略与组织成分之异
常广大,不同于法国与西班牙的人民阵线,也不同于第一次
大革命时期的民族阵线(当时的国共合作),使得今天的统
一战线产生了许多的特殊内容与特殊结果,这是今天统一战
线的第一个特点与优点,虽然在其组织复杂一方面不免同时
包含着缺点。                                           
  第二是长期性的。这个特点是从第一个特点产生的。由 
于这个统一战线是用民族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而日本
帝国主义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就产生了抗日战争的长期性,
因而又产生了统一战线的长期性。这一点,我在报告的第五
部分还要说到的,这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这一点也和第一
次国共合作不相同。
  第三是不平衡的。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各党派各阶层 
政治力量的不平衡, 同时在地域分布上也表现这种不平衡。
国民党是第一个具有实力的大党,共产党是第二党,其他又 
在其次。这一情况,产生了许多特殊的东西。             
  第四是有军队的。国共两党都有军队 ── 这一个特殊
历史条件造成的结果,不是缺点而是优点。由于两党都有军
队,使得抗日战争中两党克尽分工合作的最善责任,互相观
摩激励的好处也更多了。这一点和西班牙有某些相似,但和
法国不同,和第一次国共合作也不同,这也是使得两党能够
长期合作的因素之一。
  第五是有十五年经验的。一九二四至二七年第一次国共 
合作的四年,一九二七至三六年国共分裂的九年,现在国共 
重新合作又有了两年,这个十五年中合作 ── 分裂 ──
又合作的经验,最深刻地教育了国共两党、其他党派与全国
人民,结论是:只应合作,不应分裂。这也是长期合作的基
础之一。这种宝贵经验,世界各国都没有,第一次国共合作
时也没有的。                                             
  第六是大多数民众尚无组织的。这是中国的特点,西洋
各国与此不同,所以是一个缺点,使得统一战线缺乏现成有 
组织的民众基础。但同时,各党之间可以分工地去组织民众,
不须挤在一块老是磨擦,因为有的是尚无组织的民众,正待
组织起来以应抗战之急需。
  第七是三民主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三民主义为政
治基础,不但是合作抗日的基础,而且是合作建国的基础。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将引导这个合作到争取全民族解放, 
其民权主义将引导这个合作到彻底地建立民主国家,其民生 
主义则更可能引导这个合作到很长的时期,三民主义的政治 
纲领与政治思想保证着统一战线的长期性。
  第八是处在新的国际环境中的。今天的世界政治经济条
件,比之第一次合作与两党内战两时期都不同。今天只有一
部分帝国主义国家如日德意等反对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另一部分帝国主义国家,由于他们与日本的矛盾,现
时也并不反对我们的统一战线,反而采取赞助的立场。所有
国家的先进人民都是赞助我们的,苏联更是诚挚的赞助。这
种新的国际环境,对于我们的长期合作有重大影响。
  深刻地研究与认识上述这些特点,才能采取恰当的政治 
上的政策与工作上的态度。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应付 
政治问题与工作问题,而是站在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解决问 
题,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是
需要这种科学基础的。

             二十二 统一战线的新形势        

  抗日战争的新阶段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以一种新
的姿态出现,才能应付战争的新局面。这种新姿态,就是统 
一战线的广大的发展与高度的巩固。十五个月团结抗战的教
训,将促使各党认识这种发展与巩固之必要。发展方面,是 
扩大各党的组织与扩大民众的组织。巩固方面,是各党采取 
新的政策与新的工作,减少相互间的磨擦,做到真正的精诚 
团结,共赴国难。抗战新阶段中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唯有统 
一战线各党广大发展其组织与高度巩固各党的内部关系与各 
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有力地执行新的政治任务,战胜新
的困难,达到停止敌之进攻与准备我之反攻之目的。这就是
抗日战争新形势中统一战线的新形势,由于各党的共同努力
与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这种新形势的到来是完全可能的。

                       根据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解放》第五十七期刊印。
                                                     
       注  释

   〔1〕 这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
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的第三部分。
这个报告是在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作的,这一部
分是十二日讲的。
  〔2〕 日俄战争,指一九●四年至一九●五年日本和
沙皇俄国为重新分割它们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而进行的
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东北境内的沈阳、辽阳
地区和旅顺口一带,使中国人民遭受巨大的损失。一九●四
年二月八日,日军突然袭击俄国在旅顺口的舰队。次年一月,
攻占旅顺口。接着,又在沈阳附近击溃俄军陆军主力。俄国
从波罗的海调来增援的舰队也在对马海峡被日军击溃。后经
美国斡旋,一九●五年九月五日两国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
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取代了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支
配地位。
  〔3〕 意大利进行过两次侵略埃塞俄比亚(旧称阿比
西尼亚)的战争。第一次是在一八九五 ── 一八九六年,
战争中意军在阿杜瓦惨败,被迫与埃塞俄比亚签订和约,承
认埃独立。第二次是意大利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再次武装侵略
埃塞俄比亚,一九三六年五月完全占领了埃塞俄比亚,使埃
塞俄比亚成为意属东非的一部分。这里指的是第二次意埃战
争。
  〔4〕 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叫北伐战争。见
《在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注〔3〕(本卷第107页)。
  〔5〕 赤壁之役,见《论持久战》注〔38〕(本卷
第349页)。
  〔6〕 淝水之役,见《论持久战》注〔40〕(本卷
第349页)。
  〔7〕 七年战争,指一七五六年至一七六三年间,以
英国、普鲁士、汉诺威为一方,以法国、俄国、奥地利、萨
克森、瑞典、西班牙为另一方,在欧洲、美洲、印度和海上
所进行的战争。战争的起因是英、法争夺殖民地和普、奥争
夺中欧霸权。在欧洲,普鲁士与奥地利、俄国、瑞典、法国
间的战争,以普鲁士取得对奥的胜利而告结束,一七六三年
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普鲁士从奥地利手中夺得西里
西亚,成为大陆上的新兴强国。在美洲、印度和海上,英、
法间的战争以法国失败而告结束,一七六三年签订《巴黎和
约》,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并确立在印度的优势,成为
海上霸主。
  〔8〕 八年战争,指北美独立战争。七年战争后,英
国加强了对北美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一七七五年四月,
波士顿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得人民首先与英军发生冲突,打败
英军。同年六月,北美人民组织“大陆军”。在华盛顿的领
导下,北美十三个英属殖民地人民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在一
七八三年迫使英国与美国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
美国独立。
  〔9〕 三十年战争,指一六一八年至一六四八年,在
欧洲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国际性战争。德意志新教诸侯和
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
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战争从捷克反哈布斯堡王朝的统
治开始,其过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捷克阶段(一六一八 ──
一六二四),丹麦阶段(一六二五 ── 一六二九),瑞典
阶段(一六三● ── 一六三五),法国、瑞典阶段(一六
三五 ── 一六四八)。以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
牙的失败告终。双方缔结了《威斯特发里亚和约》。战争使
德意志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带
来深重的灾难。
  〔10〕 百年战争,指一三三七 ── 一四五三年英
法两国间的战争。因争夺富饶的佛兰德斯和英国在法国境内
的封建领地而引起。战争初期,英军不断取胜,克勒西(一
三四六年)与普瓦提埃(一三五六年)两次战役中,法军损
失严重。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陷于极端困苦,从而导致
巴黎市民和北部农民的起义(一三五八年)。十四世纪七十
年代,法国进行改革,一度转败为胜,失地大部收复。但封
建主内讧又起,阶级矛盾亦趋尖锐,英军乘机进攻,一四一
五年大败法军于阿金库尔,占领法国北部全境,包括巴黎,
并南下围攻奥尔良。法国人民激于爱国热情,纷起反抗侵略,
重创英军,其中尤以贞德为有名。继而英国统治集团内部发
生冲突,法军最后获得胜利,夺取除加来外英国在法国境内
的全部领地。从此法国经济逐渐复兴,王权得以加强,于十
五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
  〔11〕 欧洲大战,即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九一
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间为重新瓜分世界
而进行的战争。这次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危机的产
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在欧
洲形成同盟国(德奥意组成)和协约国(英法俄组成)两大
军事集团,双方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
成为大战的导火线,七月奥国进攻塞尔维亚,八月德、俄、
法、英参战。日本也向德国宣战,出兵占领德国在中国的势
力范围山东。随后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到协约国,美国、中国
等也参加协约国(一九一七年);土耳其、保加利亚则参加
同盟国。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以欧洲为主要战场。至
一九一八年同盟国集团逐渐不支。九月土、保、奥先后投降,
最后德国也被迫投降,于十一月十一日签订停战协定。大战
遂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这次战争历时四年零三个月,
参战国家三十三个,卷入战争旋涡的人口在十五亿以上,死
伤三千余万人。结果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削弱,但帝国主
义国家间的矛盾并未解决。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并建立
了社会主义国家。
  〔12〕 一九三八年七月底八月初,日军在中国、苏
联、朝鲜交界处的张高峰(今称张鼓峰)地方向苏军挑衅。
在苏军的有力回击下,日本失败求和。八月十日,在莫斯科
签订张高峰停战协定,规定双方立即停战。
  〔13〕 抗战建国纲领,见《抗战十五个月的总结》
注〔4〕(本卷第382页)。
  〔14〕 国民参政会,是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于
一九三八年三月三十一日决议设置的最高咨询机关。参政员
由国民党政府指定,其中国民党人占大多数。第一届第一次
国民参政会于一九三八年七月在武汉召开。国民参政会成立
初期,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发扬抗日民主,推动全面抗战起
了一定作用。随着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发展,
国民参政会越来越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御用工具。抗日战争胜
利后,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国民参政会于一九四七年
五月举行第四届第三次大会后撤销。
  〔15〕 衡州,旧府名,府治在今湖南衡阳市。
  〔16〕 粤汉路,指广州至汉口的铁路,即今京广线
一段。
  〔17〕 西兰公路,指西安至兰州的公路。
  〔18〕 希特勒,德国法西斯首领。一九三三年在德
国垄断资产阶级支持下出任总理,次年总统兴登堡死后,自
称国家元首,实行法西斯统治,积极扩军备战。一九三九年
九月派德军入侵波兰,一九四一年六月大举进攻苏联,一九
四五年四月在苏军解放柏林时自杀。
  〔19〕 光复会,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一九●四
年十一月在上海正式成立。该会以光复汉族,反对清朝封建
贵族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为革命目标;以暗杀和暴动为
主要手段。参加者多属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会
党成员,也有部分商人、工匠及少数地主士绅。光复会曾发
动浙皖起义。到一九一二年初,光复会完全停止活动。
  〔20〕 哥老会,清代以来的民间秘密组织。会众多
为手工业工人、破产农民、退伍军人和游民,也有地主分子
掺杂其间。最初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在太平天国革命失
败后,会众多次参加农民起义、反洋教斗争和辛亥革命的武
装起义。以后常为反动势力操纵和利用。
  〔21〕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
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一九二六年
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在一九二七年蒋
介石背叛革命以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革命军校。孙中山
兼任军校总理,廖仲恺任校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中国共
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以及其他同
志,曾经先后在这个学校担任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以革命
精神为当时的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骨干,其中包括不少的共
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
  〔22〕 三民主义,指孙中山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中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个问题的原则和纲领。三民
主义的内容有新旧的区别。旧三民主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
命的纲领。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接受共产党人建议,在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
释,旧三民主义从此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包含联
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
主义的纲领,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
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23〕 第三党,即一九三●年由邓演达等国民党左
派分子在上海组织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一九三五
年第三党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响应中国共产党
关于各党各派合作抗日、共赴国难的号召,积极参加抗日活
动。一九四一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一九四七年改
称农工民主党。一九四九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工民主党拥护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是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民主
党派之一。
  〔24〕 国家青年党,即中国青年党。一九二三年在
法国巴黎成立,主要发起人为曾琦、李璜等。一九二九年八
月以前,曾长期用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公开名义活动。该
党鼓吹国家主义,反对共产主义。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中国民
主同盟。一九四六年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后又依附国民党。
同年十一月参加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一九四九年随国民
党去台湾。
  〔25〕 国家社会党,简称国社党。一九三四年成立。
其主要成员是一些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该党标榜国
家社会主义,主张改良现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抗日战争
期间,主张抗日,赞成国共合作,曾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后
又依附国民党。一九四六年八月与民主宪政党合并,改称民
主社会党。同年十一月参加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一九四
九年随国民党去台湾。
  〔26〕 救国会,全称为中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全国
性抗日救亡团体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左
翼政治团体。一九三六年五月在上海成立。成员主要是城市
小资产阶级、爱国知识分子及各阶层各党派的爱国人士。一
九四五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结束活
动。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入豫部队作战方针是向西防御向东向南进攻〔1〕
·争取年底到达五岭与王震部会合
·争取时间在粤北湘南创立五岭根据地
·准备应付必然到来的内战局面〔1〕
·准备与王震王首道部会合开创湘粤边根据地〔1〕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1〕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