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最新征文 > 毛泽东的气魄

毛泽东的气魄

作者:王二路   来源:来稿 点击:: 日期:2020-10-17

                                毛泽东的气魄
                                    王二路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之所以受到世人的拥戴、敬仰和崇拜,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无可匹敌的个人品质。在他个人品质中表现得炉火纯青、达到极致,甚至于无人比肩的则是一代伟人、一个革命家的气魄。毛泽东感人至深的气魄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词、书法、讲话以及决策、胆略等方面。
     一、毛泽东的诗词:豪情万丈  气吞山河
    记得有位外国人曾说过,毛泽东的胜利是“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此话不无道理。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诗人思想家、诗人军事家。他是集军事家的机敏气魄,政治家的胆识圆通,思想家的深邃智慧于一身的诗人;或者说是集诗人的浪漫主义和豪放不羁气质于一身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在他身上,诗人与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是相通的。
    毛泽东的诗词字里行间洋溢着豪情,闪烁着激情,张扬着气派。读其诗词心潮澎湃,品其诗词扣人心弦,诵其诗词催人奋进。据传,当年鲁迅先生读过毛泽东的诗词后,曾赞叹道,有“山大王”的气概。
    譬如,在吟咏祖国河山时,毛泽东的诗作酣畅淋漓、大气磅礴。他笔下的山,仪态万千、瑰伟雄奇:会昌山“颠连直接东溟”,昆仑山“横空出世”,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井冈山“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他笔下的江河:神奇曼妙、变幻无穷。他沉醉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清纯与活力,震撼于“大河上下、顿时滔滔”的静穆与凝重。他欣赏“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的自然雅趣,赞美“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的烟波浩渺,向往“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气壮山河的诗句,使人对伟大祖国油然而生敬意和自豪。
另外,毛泽东还擅长以数字入诗,尤对“万”字情有独钟。使用万字将磅礴气势、豪情万丈达到了极致、推向了高潮。“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万木霜天红烂漫”“万马战犹酣”“万方乐奏有于阗”“一万年太久”……用作家冰心的观点,“万”是“最有力量的汉字”“表达了浩大的气势和雄伟的气魄”“在艺术上,给人以强调和强力之感”。“寥廓江天万里霜”“万 里雪飘”“万里长江横渡”“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玉宇澄清万里埃”……“万里”尽显视野的广博,境象的阔大,思绪的奔放。“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些诗句把革命力量壮大速度之快、摧枯拉朽威力之猛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精神振奋、荡气回肠。
      二、毛泽东的书法:笔走龙蛇  意蕴万千
一直喜爱毛体字。学生时代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教室里悬挂张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向雷锋同志学习。”等,以及课本里为刘胡兰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等等。走上社会后,毛体字见得更多了:国内的许多报刊杂志、机关单位、建筑物上都留下了毛泽东的字迹,如人民日报、人民邮电、新华书店、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等。全国著名的报纸和大部分省报,都是毛泽东题写的报头。一些高校校名都使用毛体字,有的为亲笔题名,有的则系集毛体字而成。
     毛泽东的书法融各家之特长,采千古之雅韵,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最终形成了挥洒自如、刚劲奔放的“毛体”风格,且做到了“是真书家自风流”的大境界。
书法界公认:毛泽东是的20世纪的书法大家。1999年,《中国书法》、《书法导报》联合发起了“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家”的评选活动,毛泽东位列其中,与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沈尹默、沙孟海、李叔同等人相比肩,足可见国人对毛泽东书法的肯定与推崇。
     专家评曰:毛泽东书法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之秀逸,孙过庭之俊美,张旭之狂韵,怀素之放肆,苏黄苏东坡黄庭坚之雄厚……甚至于独具浪漫气质与领袖风范。倘若,把历史长河中所涌现出的书法大家们比喻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么正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与胆识,塑造出毛泽东那独步书林、雄浑豪放、气势如虹、风格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三、毛泽东的讲话与文章:振聋发聩  撼人心扉
     毛泽东的讲话与文章有两大显著特点:磅礴凌厉的气势和风趣且霸气的风格。
    先说磅礴凌厉的气势。毛泽东总结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于文字,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宣扬自己的政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整个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都能高瞻远瞩,甚至力排众议,发出振聋发聩之声。当党内外对农民运动颇有微词时,他大声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井冈山时期革命处于低潮时,他却用诗一样的浪漫语言预言革命高潮的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抗日战争处在最艰苦的相持阶段,许多人苦闷、动摇时,他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1949年,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毛泽东以胜利者和时代巨人的口吻致词:“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再说风趣且霸气的风格。毛泽东在党的公开会议上讲话时,多以风趣幽默而著称。但他的讲话又多是柔中有刚、暗藏锋芒,乍听谈笑风生,细品令人心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式语体”。
     譬如: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中共中央在郑州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共作了6次讲话,其主要思想主旨是纠“左”。他认为平均主义的毛病不在农民,而在政策。甚至把某些人脑子里的“共产主义”定义为“公开抢”。毛泽东激动地说:“斯大林对农民竭泽而渔,现在即此毛病,理由是反保守主义,反本位主义,我就支持这些主义。…… 我相当支持瞒产私分,除贪污破坏以外,是正当权利。”“生产队,生产小队,普遍瞒产私分,深藏秘窖,站岗放哨,保护他们自己的产品。反过来批评公社和上级的平均主义、抢产主义,写一个条子,普遍过斗拿走。我以为生产队、生产小队的做法基本上是合理合法的。…… 他生产的嘛,马克思百年前讲过‘多劳多得’,他懂得马克思主义。”“一个是瞒产私分,一个是劳动力外逃,一个是麿洋工,一个是粮食伸手向上要,白天吃萝卜,晚上吃好的,我很赞成,这样做非常正确。你不等价交换,我就坚决抵制,河南分配给农民30%,瞒产私分15%,共45%,否则就过不了生活,这是保卫他们的神圣权利,极为正确。还反对人家本位主义,相反应该批评我们的冒险主义。真正本位主义,只有一部分,主要是冒险主义。钱交给公社不交队,他们抵制,这不叫本位主义。给他钱。他不缴,才是本位主义。”“猪只有一条,你有他就没有,用无偿搞共产主义不行。”“主要是解决这个问题,共产主义没有饭吃。天天搞共产,实际上是抢产。…… 旧社会叫做‘贼’,红帮叫做‘抢’,青帮叫做‘偷’。抢和偷,在名词上叫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地主叫经济剥削,资本家叫剩余劳动,也就是剩余价值。…… 现在一点代价也不给,有一点就拿走。…… 群众普遍反抗,于是翻箱倒柜,进行神经战,一顶帽子‘本位主义’一框。你框农民,就看出你没有办法,什么叫共产主义,还不是公开抢。”(引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1—75页。)
又例如:1958年3月10日,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对某些新闻报道的“技术”极为不满,喻为“贾桂作风”。他说:“中国人当奴隶当惯了,似乎还要当下去,中国艺术家画我和斯大林的像,总比斯大林矮一些,盲目屈服于那时苏联的精神压力,马列主义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应该平等待人。”
    凡此等等,不胜枚举。
    四、毛泽东的决策:高屋建瓴  势如破竹
    综观毛泽东一生中的诸多重大决策,之所以战无不胜、英明伟大,皆源于他的周密观察、深思熟虑以及胸怀大局、高瞻远瞩。仅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出兵朝鲜和之后的研制“两弹一星”为例,足可窥斑知豹。
    先说抗美援朝震惊世界的决策。1950年9月下旬,朝鲜半岛的战火向北燃烧。唇亡齿寒的危急使新中国面临着是否出兵参战的重大选择。在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依旧、百废待兴的情况下,要派兵跨出国门与美国乃至“联合国军”打仗,下这个决心确非易事。从1950年10月1日起直至10月19日志愿军正式跨过鸭绿江,被史学研究者称为艰难决策的“18个日日夜夜”。为了最后下定决心,毛泽东因焦虑多少天日夜不眠。有的中央领导人后来回忆说,在考虑出兵不出兵朝鲜的问题时,毛主席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了会使大家意见统一了,才刮了胡子。如此反复思考,焦虑到了一个星期不刮胡子的状况,这在毛泽东的一生中都是少见的。经许多天不眠不休的思考,毛泽东也曾两次要求入朝部队暂停行动。不过经最后权衡,他还是确定:“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历史又一次证明了毛泽东的正确。中国出兵朝鲜,在政治上大大提高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在经济上保障了国家恢复建设,在军事上也打出了国威军威。可以说,志愿军出奇兵应对这场战争,来自于毛泽东决策出兵朝鲜的伟大决心。周恩来曾说:“毛泽东下这个伟大的决心,是根据科学的预见、实际的分析”。彭德怀也说过:“这个决心不容易定下,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
     再说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对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第一次踏出国门访问苏联。期间,苏联方面特意为毛泽东播放了苏联成功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新闻电影纪录片。也许是受到纪录片中核武器爆炸威力的震撼,毛泽东在归国途中向身边工作人员表达了中国要研制核武器的想法,他说:“这次到苏联,开眼界哩!看来原子弹能吓唬不少人。美国有了,苏联也有了,我们也可以搞一点嘛。”之后,在朝鲜战争期间以及后来的炮击金门和边境冲突中,帝国主义多次肆无忌惮地对中国进行核讹诈。对此,毛泽东一方面强调“美国的原子讹诈,是吓不倒中国的”,一方面提出要坚决发展原子武器,并于1955年1月15日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1958年6月21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了研制原子武器的战略意义,他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
1962年6月和11月,毛泽东先后作出批示:“对尖端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两弹一星”不但代表着综合国力,而且代表着军队现代化的程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为世界五个(美、苏、英、法、中)核大国之一。此后,仅6年多的时间又研制成功了洲际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
有了“两弹一星”的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如邓小平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中国成功试爆原子弹后,郑重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就不但威慑了帝国主义,而且赢得了世界人民,鼓舞了世界人民,使中国赢得了世界大国地位。
    五、毛泽东的胆略:惊天地  泣鬼神
    所谓胆略,即指人的勇气和智谋,也是展现一个人气魄的最重要、最具体的方面。毛泽东的胆略用“惊天地,泣鬼神”比喻实不为过。他的勇气:震古烁今,无人能比;他一心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利益,他终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强大而不懈奋斗……正所谓,无私者无畏!他的智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博览群书,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他以充满自信的口吻说到:“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
    谈及毛泽东的胆略,最最感人至深、震惊中外、广为传颂的当属重庆谈判和转战陕北了。
    (一)重庆谈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关头。8月14日,蒋介石先发制人,向延安发出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6日,素为“中央喉舌”的《中央日报》国内要闻版以三栏篇幅、大字标题刊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的新闻,抢先摆出要“谈判求和平”的姿态。20日、23日,蒋介石又连续发出两封电报,要求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共定大计”,且“已准备飞机迎接”。美军司令魏得迈也于23日向毛泽东发出了去重庆谈判的邀请电。
    为了国内和平、民主、团结的实现,毛泽东毅然决定,接受蒋介石的邀请,深入虎穴!他认为“去,这样可以取得全部主动权。要充分估计到蒋介石逼我城下之盟的可能,但签字之手在我。”“由于有我们的力量、全国的人心、蒋介石自己的困难、外国的干预四个条件,这次去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做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如果做出最大让步还不行,就“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倒不怕,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于是,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从延安乘飞机前往重庆。诗人柳亚子赋诗,称颂毛泽东的这一行动是“弥天大勇”。
    对于蒋介石的“盛情邀请”,延安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鸿门宴。当时,蒋介石也确实有过加害毛泽东的企图,他在1945年9月27日的日记中写到:“如此罪大恶极之祸首,……如不加审治,何以对我为抗战而死军民在天之灵耶?”但经过反复权衡掂量,随即放弃了这个打算。蒋介石更多的考虑、更大的企图,正如他的谋士陶希圣所说:“想用软的一套方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旦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就中国前途和命运进行的一次历史性谈判。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毛泽东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深入虎穴、以身犯险,体现了革命领袖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体现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智大勇。
    (二)转战陕北。
   1947年3月,国民党蒋介石集中34个旅25万人,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大举进攻,妄图一举摧毁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暂时撤离延安。1947年3月18日黄昏,在枪炮声中,毛泽东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之后,千里转战的一年多里,毛泽东以他的智慧和胆略创造下诸多可歌可泣的惊人奇迹。其中,毛泽东大胆巧施“空城计”,迎着敌人向前走,即留下了千古绝唱。据资料记载:1947年8月17日,毛泽东率部东进来到了黄河的一个分汊葭芦河岸边。国民党的刘戡率7旅之众步步逼近,敌人的先头部队已占领了附近的山头,情况万分紧急。任弼时派人找来了几只羊皮筏子。于是,十几名水性好的战士,在一片助威声中登上了羊皮筏子,可一瞬间,连筏子带人被卷进急流无影无踪。向东的路走不通了。敌人就在眼前,子弹在耳边尖啸,不时有战士在倒下。忽然,毛泽东扫了一眼山头上的敌人,迈开大步,顺着河堤向北迎着敌人几万枝枪走去,队伍也紧随其后,排成两队走着。奇迹出现了:敌人追兵呆若木鸡似地看着毛泽东,几万杆枪哑了。毛泽东率队顺利地来到了一座大山脚下。任弼时告诉队伍后的王参谋,把上山的痕迹抹掉,毛泽东听后转过身子说:“没关系,你们就在这里立块牌子,写上‘毛泽东由此上山’!”敌人追到山底下,看到了“牌子”,怕中埋伏,果然没有上山来。第二天,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顺利地渡过了河。这时,刘戡率7个旅的追兵赶到河边,他们正想方设法要过河之际,河水突然猛涨,冲走了不少兵。大水拦住了追击之路,刘戡只好望河兴叹。
……
    纵观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其伟人的气魄令敌手心惊胆寒、敬畏无比,更使亿万人民扬眉吐气、备受鼓舞。可以说,毛泽东的气魄是驱邪扶正的精神利剑,也必将在天地人间流芳千古!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长征”永在路上 “赶考”远末结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建党思想与新时代建党精神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想起了“四个伟大”
·传承毛泽东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