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最新征文 > 略论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曾胡治兵语录》

略论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曾胡治兵语录》

作者:何文校   来源:征文 点击:: 日期:2019-12-01


 
                                         略论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曾胡治兵语录》

                                                             何文校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折服了多少中外人士。以至于他的军事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被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军校(包括西点军校)列入高级军事必读教材。但毛泽东军事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外古今军事思想的精华,尤其是《曾胡治兵语录》中的军事思想,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时时闪现出它的亮点。
      《曾胡治兵语录》是清代名将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的汇集,集中反映了曾胡的治兵思想和军事谋略。民国滇军名将蔡锷对曾胡二人的治兵思想深为推崇,故将二人治兵语录汇辑成书,作为滇军军官的必读兵书。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他将蔡锷编辑的这本兵书予以补充,增加了“治心”部分,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使用。《曾胡治兵语录》作为黄埔军校的主要教材,对中国近代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红军、解放军中的不少高级将领执教或毕业于黄埔军校,他们正是从《曾胡治兵语录》中吸取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并熟悉自己的对手国民党的军事思想渊源,反过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饱读兵书的毛泽东,对《曾胡治兵语录》中的军事思想的借鉴和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新境界。
       一、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核心“实事求是”与曾胡推崇的“诚实”一脉相承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也是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核心。1941 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的深刻涵义作了精辟的阐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文中说:“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而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做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做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从这一军事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然而我们浏览一下《曾胡治兵语录》时就可发现,“实事求是”和曾胡所推崇的“诚实”二字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曾国藩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即天地之所以经久不息,国家之所以能够建立,圣贤的德业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大行于天下,都是真诚,真实造就的。所以说,诚,关系到世间万物的生死存亡;不诚,就没有一切。在此思想基础上曾国藩进而指出:“军事是极质之事”。但“用兵久则骄情自生,骄惰则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二字之先,须有一个诚字以立之本。立意要将此事知得透辨得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要做到“以诚为之本,以勤字情字为之用,庶几免于大戾,免于大败”。就是说,军事是非常实在的事情,但用兵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骄惰之心,产生了骄惰之心的人没有不失败的。“勤”字是医治骄惰的良药;慎字是医治骄傲自满的良药。在这二字的前面,必须有一个“诚”字作为根本。要下决心把这事了解透彻,辨穿它的实质。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做到以“诚”为根本,以“勤”、“慎”二字为用,差不多就可以避免犯大的过错,避免大的失败。胡林翼也说:“军旅之事,胜败无常,总贵确实而戒虚捏,确实则准备周妥,虚饰则有误调度,此治兵之最要关键也。粤逆倡乱以来,其得以肆志猖狂者,实由广西文武欺饰捏报,冒功悻赏,以致蔓延数省,流毒至今,莫能收拾”。总之,处理军事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掌握军事运动的规律,达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理想境界。
       二、毛泽东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与胡林翼以全军破敌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为意的见解如出一辙
       毛泽东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的军事原则,与胡林翼以全军破敌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为意的见解如出一辙。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这是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其实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已尖锐地批判了那种害怕“打烂坛坛罐罐”,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军事方针,提出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灵活机动地运用“诱敌深入”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各个歼灭敌人,打了很多漂亮的歼灭战。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的指战员自觉运用毛泽东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原则,于战争开始时,主动放弃一些城市和农村,让敌人背上包袱,拉长战线,分散兵力,使其攻势很快成为“强弩之末”。我军则大踏步地进退,集中兵力,调动敌人于运动中再加以各个歼灭。在短短三年中,就歼灭敌军800万人。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这一克敌制胜的军事原则,可说是直接来源于胡林翼所倡导的“用兵之道、全军为上策;得土地次之,破敌为上策,得城池次之”。即用兵之道,在保全自己的军队为上策,占领敌人的地方次之;破灭敌人的军队为上策,占领敌人的城池次之的军事见解。
       三、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胡林翼军务只应以一处合围以致敌的主张同声相应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采取迂回包围战术,各个歼灭敌人,这也是毛泽东制定的十大军事原则中的重要-条。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已提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申明,“在蒋军武器加强的条件下,我军必须特别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指出这种战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每战应“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地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大战果,各个歼灭该敌”。如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当时敌以17个整编师的兵力,以密集队势齐头向我军进犯,在敌整编第74师冒进突出时,我军以四个纵队阻击、钳制向该师靠拢之敌,另外集中五倍于敌的兵力,将其包围歼灭之,击毙了中将师长张灵甫,使蒋介石深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哀叹张灵甫的覆灭是他最痛心、最惋惜的一件事。
       然而,毛泽东制定的这一作战原则,和胡林翼力主的“军务只应以一处合围以致敌,其余尽作战兵援兵兜剿之兵。皆处处合围,则兵力皆为坚城所牵缀,顿兵坚城之下,则情见势绌”的主张同声相应。但毛泽东的这一军事原则是对胡林翼见解的继承与超越,虽形式相似而内容更丰富多彩和便于操作。
       四、毛泽东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的军事原则与胡林翼“战事之要,不战则已,战则须挟全力;不动则已,动则须操胜算”的说法所见略同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力求充分准备,力求在敌我各种力量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这是毛泽东提出的实施歼灭战的又一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是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因为主动权是军队的命脉,失去了主动权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为此,战争的双方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而战前做好准备,是争取主动权的重要条件。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没有必要和充分的准备,必然陷入被动地位。临时仓促应战,胜利的把握是没有的,”“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我们说运动之敌好打,就是因为敌在不意即无准备中”。有准备是有把握的前提条件之一,但一个仗打否,最终是看有无胜利的把握。故毛泽东指出,“我们历来不打无把握之仗,也不打只有准备但无把握之仗”。
       毛泽东制定的上述军事原则和胡林翼所提出的战事之要,不战则已,战则需挟全力,不动则已,动则须操胜算。如有把握,则坚守一月二月三月自有良方的观点有明显的所见略同之处。
       五、毛泽东“大步后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灭敌人”与蔡锷评曾胡战守术时提出的“波亚战术”心心相印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动10万重兵,采取“长驱直人,分进合击”的战略,向刚刚建立的中央根据地扑来,妄图一举歼灭红军主力,解除他的心腹之患。毛泽东指挥红军后发制人,主动放弃了吉安、东固等地,在黄陂、小布地区布下了口袋。不久,急兵早进,想建功邀赏的张辉瓒师钻进了龙岗,被红军全歼,张辉瓒也被活捉,从而粉碎了第一次反革命“围剿”。后来,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二、三、四、五次“围剿”,除了第五次“围剿”外,红军都坚持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诱敌深入,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崇山峻岭之间打圈子,直到把敌人拖得精疲力竭,晕头转向,红军再寻找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又粉碎了敌人的第二、三、四次大“围剿”。以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种战法又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形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十大军事原则,将中国的革命战争一步步引向胜利的彼岸。
       拜读《曾胡治兵语录》后就会发现毛泽东提出的这种战略战术,恰与蔡锷评曾胡战守术后的评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蔡锷说:“鄙意我国数年之内,若与他邦以兵戎相见,与其孤注一掷之举,不如采用波亚战术据险以守,节节为防,以全军而老敌师为主,俟其深入无继,乃一举而歼除之。若俄人之蹴拿破仑于境外,使之一蹶不振,可借鉴也。即我认为在数年之内,如果我们与其他国家兵戎相见,与其拼死孤注一掷,倒不如采用波亚战术,据险固守,节节设防,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并使敌人军队疲惫不堪士气低落为主要目的。待到敌人孤军深入,后援不继时,再一举歼灭他们。”当年俄国人先诱敌深入,然后发动反攻,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赶出了国门之外,使之一蹶不振。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就此我们可以说,毛泽东将蔡锷的这一军事思想丰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游击战略战术,还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
       综上所述,可知博大精深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中,蕴涵着一些《曾胡治兵语录》中军事思想的合理内核。当然,毛泽东对《曾胡治兵语录》中军事思想合理内核的借鉴吸收远不只上文所述的五点。其他如受曾国藩所说的“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曾胡所说的“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必须谆嘱将弁,约束兵丁,爱惜百姓”,“军行之处,必须秋毫无犯,团结民心”等治兵要则的启发,进而站在无产阶级军事家的高度所提出的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是人民军队的三大政治原则,是人民军队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等。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详述。
      总之,通过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曾胡治兵语录》中军事思想的对比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阐释和理解,为进一步弘扬、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资料。
 
作者:何文校 讲师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1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2页。
   3《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46页。
   4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9页。
   5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4页。
   6《毛泽东文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7 [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 [美]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 陈云金,陆保生 2006《孙子兵法》鉴赏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0 老子:《论语》 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11 孙武:《国学书院·孙子兵法》(刘仁译注),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 贾章旺:《毛泽东》,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13 莫啸:《三国用人艺术》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14 陶伯华:《孙子兵法精华本》,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长征”永在路上 “赶考”远末结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建党思想与新时代建党精神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想起了“四个伟大”
·传承毛泽东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