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最新征文 > 试论毛泽东之农民观

试论毛泽东之农民观

作者:刘霁松   来源:征文 点击:: 日期:2019-10-21

                                                试论毛泽东之农民观

                                                                 刘霁松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无论是在推翻“三座大山”以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毛泽东一直对农民及农业问题尤为重视,并以此为突破口最终完成了党和人民的第一大历史任务。纵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可以这么说,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最突出最具有创造性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在中国成功解决了农民问题,并形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农民农村问题有机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农民观。
 
       毛泽东农民观是毛泽东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农民农村问题所做出的一系列观点和思想,是马列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经典理论与中国农民农村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仔细研究和剖析毛泽东之农民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一、相信和依靠农民
 
      毛泽东从小就十分同情贫苦农民,与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曾表示:“假如我自己有时间,让我写出一本小说来,我一定要把作田的、打铁的、挖煤的……都写成英雄豪杰。“①从五卅运动以后,毛泽东开始重点研究农民问题。从1925年底到1927年初,毛泽东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先后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毛译东明确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农民参与的革命是不完整的革命,不相信农民,就不可能得到农民的参与和支持;不依靠农民的力量,就不可能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这一点在当时毛泽东的认识比谁都清楚。因此,他首先提出了"上山”的思想并依此建立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初,随着北伐战争的展开,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在当时许多人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时候,毛泽东则态度鲜明地指出农民运动“好得很",并且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大声疾呼:“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②此时,他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参与、农村变动对革命成功的重要性。正如他自己所言:“战争的伟大之雄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③而中国之最广大的民众莫过于农民,所以其根源在于农民,他们才是“真正的铜墙铁璧”。中国共产党正是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因而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夺取了政权。

        二、调动和启发农民

        毛泽东是最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领导人之一。他早就提 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④而当时中国社会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是小学生的常识。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⑤所以启发农民参与革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成为中国革命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后,如何依托农村,依靠农民,启发和调动他们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更加迫切地摆在了共产党人的面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以地为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农村、农民的现实生活出发,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中心工作来抓,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重大问题。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土地法── 《井冈山 土地法》,使农民有了自己得以为生 的土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井冈山的斗争虽然艰苦残酷,但是有了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仅得到了巩固,而且还有所扩大。后来,毛泽东又提出了“对土地进行平均分配”、“土地归农民所有,允许自由买卖”等许多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和做法,得到了农民的广泛赞同。1947 年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在消灭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的原则下,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趋于完善。
 
       总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成功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不仅从根本上废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极大地启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抓住了农民问题的关键,通过土地革命唤起和启发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依靠农民阶级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武装力量,为最终取得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和改造农民

       中国革命道路是一条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中心的崭新的革命道路。它有别于马克思所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也区别于苏联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这种长期处于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中,如何克服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何教育和改造农民,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分子,这也是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一问题上有着 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一是在 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要吸收大批农民革命分子加入党的条件下,提出了“思想上入党”的独特见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国的工人阶级只有200多万,党员的大多数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他们加入党不可避免地要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入党内,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和改造,并且通过教育和改造,使他们真正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分子,使他们真正做到思想上入党。对此,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清楚,他不止一次地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⑥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无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和改造。

       二是在党的军队主要来源于以前的雇佣军和农民的情况下,提出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和建立人民军队的独特见解和做法。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而是依靠国民党的力量来发动革命群众进行革命,但最终失败了。“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有了自己的军队,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摆脱旧式军队的一些陋习。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义无反顾地带领部队进入农村,走上井冈山,经过“三湾改编”,初步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军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出人民军队与雇佣军的根本区别是人民军队“为人民打仗”,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士兵为谁打仗的思想疑虑。以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等著名的论断,不断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军队进行教育和改造,使农民不断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分子。这样不仅可以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而且可以发挥农民与广大群众联系密切的优势,不 断扩大军队。

      四、重视和发展农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依托农村,依靠农民的全新道路,因此,党是非常重视农村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已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在此条件之下,如何重视和发展农村,使农民、农村真正享受到革命的胜利果实,又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后,仍然继续强调农民和农村问题的重要性,一再要求全党和各级政府要从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把它作为制定政策、安排计划的基本出发点。他指出:“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⑦

       首先,毛泽东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战略思想。1957 年,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 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⑧他还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要按照农轻重的顺序来发展国民经济,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战略发展方针。毛泽东重视和发展农村的思想,是从中国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大国的国情中总结出来的,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为基础的思想,而且更具有中国特色。

       其次,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初步解决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步骤和方向问题,提出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我国小农经济普遍存在,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在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指导下,最终在农村组织起大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成功地对个体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在农村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和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毛泽东认识到要对我国的传统农业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使之能与新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唯一的出路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多地思考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问题,并就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提出了具体步骤和时间,指出,农业机械化问题要“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⑨但可以说,毛泽东从改造农业入手,实行合作化,并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思想,是符合中国农业的实际和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

       综上所述,毛泽东之农民观是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尽管它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现在,我们已跨入新的世纪,在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正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农民观进行研究和思考.对它进行完善和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此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全国各地区各组织展开了对毛泽东同志思想的深入学习与讨论,以不同的形式来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涉及面广,底蕴深厚,对当今中国及未来中国的发展强盛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是建设中国及世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源泉!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求学的故事》,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第18页。
②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6、77页。
③①⑤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991第11.633、692页。
⑦⑧(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第329、360页。
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第812页。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长征”永在路上 “赶考”远末结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建党思想与新时代建党精神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想起了“四个伟大”
·传承毛泽东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