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最新征文 >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作者:董星星   来源:征文 点击:: 日期:2019-10-17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董星星

       [内容提要]一介书生,不习刀枪,千军万马,再造乾坤。深谋远虑的军事思想,出神入化的军事艺术,举世无双的军事谋略,震古烁今的军事成就。不论在什么时代,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红军将士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和永垂青史的丰功伟绩。总结这段历史,一部长征的历史,就是生命写就的壮歌一曲。一条25000里的长征路,就是一条浸透红军将士鲜血的红飘带。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举世无双的历史财富。
       [关键词] 长征;毛泽东军事思想;千军万马;永垂史册
       毛泽东,作为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领袖人物,兼具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的气质风采于一身,但最为出色的还是在军事方面。1963年,毛泽东与外国朋友谈话时说:“我这一辈子就是在打战中度过的,共打了22年。从没有打仗的决心到有打仗的决心,从不会打仗到会打仗。”(《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毛泽东耄耋之年说“:我也不会写诗,但我懂得怎样打仗,怎样打胜仗。”(《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对于毛泽东,人们总是惊讶于他没有进行过任何的军事学校,并且也没有接受任何任何较为系统的军事教育,那他为什么能从容的带兵打仗,并且一举成为20世纪中国以至世界最为杰出的军事家呢?事实上,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同时也主要来源中国军事文化。毛泽东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使他同时获得了厚实的军事文化的滋养。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理论来源
       在毛泽东后来写下的许多军事巨著中,引用了传统经书与野史小说中的故事来说明军事问题。在《论持久战》中提到的“曹刿论战”、“彝陵之战”等战例,则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笔墨。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举了《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并进而提出了作战指导中“知己知彼”的指导原则。所有都说明,毛泽东在少年时代所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毛泽东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力量。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认为“我们站在科学的高度尊重传统文化,是尊重传统的辩证法的发展,这种辩证法要求我们要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把封建腐朽思想和带有民主、革命的文化区别开来,坚决反对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和颂古非今。”同时,毛泽东始终强调,中国要建立自己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但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以上这些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最早的思想源泉。
       仅从军事方面来说,毛泽东不仅多次要求军事将领研究哲学,关注战争全局和战略问题,而且身体力行,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每个重要转变时期,都从战略的高度,对战争形势与战略方针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力求以之统一军事将领的思想,以达成战略思想的一致性。这正是毛泽东能够成为中国革命战争最伟大,最成功的军事统帅的重要原因之一。
       毛泽东是一个擅长以先进的哲学方法观照战争,分析战争的思想家。他善于从实践中总结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并以此指导后来的战争实践。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相结合,创造了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这一独特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在长征与遵义会议得到验证。
       二、遵义会议,使长征形势全然改观
      (一)党的历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应当承认,通道会议、猴场会议、黎平会议和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毛泽东在政治局的会议发言中对错误军事路线的系统批判和提出的各项军事主张,成为遵义会议的核心内容。在王稼祥、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多数同志的拥护支持下,毛泽东成为中央最高决策层的实际领导核心。其标志就是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的政治局的遵义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重大问题上,首次独立自主地作出的结论。随着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战争全局统帅核心与指导思想上的根本性改变,长征形势全然改观,狂澜奇迹般地得挽,是党的历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应当承认,红军长征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长征以前,毛泽东军事思想虽然已经开始形成,但毕竟还是在革命斗争的一个局部被承认。红军长征则是全党全军的战略性转移行动,这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全局范围内得到检验与公认。如果说红军长征原来是一种不幸,那么,不幸中的大幸就是中国革命的舵手和领袖通过长征在全党全军中得以确立,党和红军将士在两条截然不同的军事路线之间作出了历史性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乃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万幸。事实果真如此,从此中国革命战争从“星火”燃向“燎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新的胜利;从此,我党我军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洪流,犹如滔滔洪水奔泻东去,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回眸整个长征岁月,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赢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生存与发展。没有毛泽东作舵手,没有毛泽东军事思想作指南,长征的历史以至整个中国革命的历史就会改写。因而邓小平同志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我们可能至今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和徘徊。用这两名话概括领袖的作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再恰当不过了。
        (二)长征途中灵活用兵,克敌制胜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道出了全党、全军将士经过长征而形成的共识。《孙子·势篇》中有:“兵者,诡道也”。 又有:“示形”以“动敌”。 其意思是作战前要善于用“诡道”设法隐藏自己的企图、迷惑、引诱和调动敌人,以便“攻其不意,出其不备”地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如“二渡赤水”就是用示形以动敌的策略,不断制造假象以迷惑和调动敌人,进而声东击西,以打击敌人,达到胜利突围的目的。“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示形动敌”的得意之作。更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关于中国军事思想,古时便有兵圣孙子写下的《孙子兵法》,这本兵家必读之书从哲学理念的层面多角度的观察战争现象,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得出普遍的道理,还探讨揭露了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其战争观念、战略思想、战术技巧、治军的理论为后世的军事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更值得后人思考。近代有伟大领袖毛泽东为后人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后人整理的《毛泽东军事文集》完整全面的展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它收录了毛泽东1927年至1972年期间撰写的军事报函和军事理论著作等1600余篇,260万余字。书中一字一句无不道出了灵活兵力,因敌制胜的真理。
       四渡赤水之战,毛泽东等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刨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是反映工农红军采用因敌制胜战术的具体战役。从这些战役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因敌制胜,灵活用兵的作战策略,也极大的丰富了孙子灵活用兵,因敌制胜的理论。      
       毛泽东的经验总结来自于中国的一些革命战争实践。他说:“战争就是学校”,你应该善于阅读“无字书”并阅读“无字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探索战争,在战争中总结战争,在战争中征服战争,毛泽东的作战指挥艺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正所谓“兵法之道,法无定法”,精通哲学的毛泽东更是巧妙地将人民深恶痛疾的战争变成了一种可以驾驭和征服的艺术。
      “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不仅研究了一般的战争规律,而且尤其注重革命战争的规律,特别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独特性及其规律。同时,他不断总结和吸收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善于集中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高度重视人民的开拓精神。
       三、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通观长征全过程,党和红军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一是如何求生存,二是如何求发展。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战胜三种意义上的敌人:第一,必须战胜国民党军队重兵集团的围追堵截;第二,必须战胜难以想象的严酷自然条件;第三,必须战胜张国焘分裂全党全军的野心。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全党全军的行径,根本原因在于毛泽东关于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已经扎根党心、军心。 
       恩格斯曾经预言: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也必将有自己的表现。长征的历史典型地说明,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在军事理论上的体现。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的日子里,总结这段历史,我们深深感到,红军将士创造这一奇迹的舵手是毛泽东,而这一奇迹的创造得益于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军事思想;得益于红军将士上下同欲,拧成一股绳,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得益于红军将士的革命理想,由此,才创造了长征胜利的人间奇迹。
      (一)毛泽东高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军事思想挽救了中国革命
       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1933年至1934年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大失败,全国各根据地力量丧失百分之九十以上,长征前期的生存境况尤为险恶。敌数十万大军层层封锁,步步紧逼,布下天罗地网。中国革命的命运危在旦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仓促实行的另求生路之举,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四渡赤水之战之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制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抢占娄山关、回师遵义、兵临贵阳、虚指昆明、巧渡金沙等等,毛泽东以一连串的高超战术指挥红军将士声东击西、形南实北将敌军周旋于云贵高原万水千山之间,使战斗形势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由败制胜。待到蒋介石统帅部终于如梦初醒时,数万红军早已安然脱险,逶迤北去了。正是通过惊心动魄的长征风云,全党全军真正认识了毛泽东和他的军事思想,由衷敬服了毛泽东和他的军事思想,把毛泽东推举到党和红军实际的领导核心位置,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全局上的指导地位。
       (二)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在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都及其尖锐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独立殖民地,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战争,要取得这场决战的胜利,必须有一个高举抗日救亡旗帜的坚强领导集团,以凝聚起千千万万的民众,共赴国难,英勇杀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关系变化的国内外新形势,为红军长征确定了北上抗日的路线,把从国内国共两党阶级战场上的斗争变成对民族敌人的进攻。同时也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宽广胸怀。在长征胜利结束的凯歌声中,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西北建立起来,成为中国革命战争新的可靠战略依托。党中央,毛泽东正确处理长征和抗日,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民族战争的关系,提出和坚持了北上抗日的方针,把红军主力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和北上抗日的进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红军长征在政治和军事战略指导上头等重要的问题。继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红军高举抗日先锋军的旗帜,于1936年2月跨过黄河举行东征,向全国民众昭示了共产党和红军是抗日民族革命的先锋,从而为革命力量播向全国开始赢得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对后来中国革命战争力量得以迅猛壮大,起了一锤定乾坤的作用。
另一方面,国民党政府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卖国政策,调集几十万军队,进行围追堵截,妄图分别围歼各路红军于战略转移的长征途中。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在西安扣留坚持反共内战的蒋介石,提出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宗旨的八项主张,成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共中央,毛泽东对这一事变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同张学良,杨虎城等一道,与蒋介石的代表达成协议。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毛泽东认为于1937年5月3日在会上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要求全党迅速完成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转变,明确提出了红军和抗日根据地的任务。正是在党中央、毛泽东北上抗日方针的指导下,强有力地推动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从而建立和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红军将士上下同欲,拧成一股绳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以举世瞩目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例: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能在长征中占不垮,难不倒,打不败,并表现出百折不挠、一往无前、无往而不胜的英雄气概?长征中、后期,红军指战员所以能以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爬雪山,过草地,克服沿途重重自然险阻,其中上下同欲,拧成一股绳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根本原因之一。红军将士他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在危急时刻,红军将领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尤其是在战斗那样残酷、环境那样险恶、生活那样困难的情况下,红军将领仍处处关心红军战士,苦在战士之前、乐在战士之后,红军将领与红军战士建立起来的深情厚谊是红军长征力量的源泉,是红军长征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四)理想和信念及大无畏革命精神,使红军将士产生了强大的战斗力和英勇献身精神
       红军将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用数以万计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在国民党百万军队围追堵截中进行。面对强敌,面对各种艰难险阻,红军在五岭之间,乌蒙山中,金沙江畔,大渡河上,雪山之巅,草地绝境等一系列困难面前,在环境险恶,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挑战了人类生存的极限,他们衣衫褴褛,打着赤脚,由于疲劳饥饿之躯,野菜、草根、树皮、皮带,甚至连老鼠粪便中没有消化的青稞粒,一切可以充饥的东西都吃了;劣势的装备,与凶恶的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据统计,仅中央红军的长征共行军368天,日均行军37公里,跨越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横渡24条河流,穿越方圆15200平方公里草地;转战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通过6个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每天至少有一次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营以上干部达422人……。可以说当时连生存的条件都极其困难,天上有敌机袭扰,地面有敌军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极其险恶,武器装备又差。“苦不苦,二万五”,这是对红军将士长征历程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千年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之所以闻名中外,是因为两支走过同一条道路而命运迥然不同的军队,相隔70多年在在这里留下了“两段绝唱”。1863年,太平军骁将石达开在这里全军覆灭。80年后,蒋介石想企图让红军将士重演这部历史,派出十万大军南北夹击。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生死关头,杨得志率领的红一团从数百里之外突然驾一只从敌人手中夺回的小船从大渡河的风口浪尖上冲到对岸,占领了对岸渡口。继之,红四团组成22名突击队飞夺泸定桥,蒋介石企图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幻破产了。伟大的红军将士何以创造出如此英雄壮举,原因很简单,来自于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来自于他们对党对人民的一片赤诚。其精神力量在相当程度上来自对领路人毛泽东及其军事思想的高度信赖。就这样,红军最终跳出敌人包围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胜利会师!正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下,红军写下了军事战争史上的千古绝唱。
       四、弘扬长征精神
       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红军将士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和永垂青史的丰功伟绩。总结这段历史,我们深深感到,创造这一奇迹的舵手是毛泽东,而这一奇迹的创造得益于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的军事思想;得益于红军将士上下同欲,拧成一股绳,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得益于红军将士的革命理想。可以这样讲,不管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军长征精神全新地融入到工、农、兵和政治、经济、科技及社会各个领域之中,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之本,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的锐利武器。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为宇宙星球树起了一座丰碑。早已作为举世罕见的人间奇迹和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永垂史册。早作为举世罕见的人间奇迹和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永垂史册。
       (一)长征虽已结束,但它仍在创造新的历史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将士在黄土高原甘肃会宁紧紧的拥抱,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结束。然而,长征虽已结束,但它仍在创造新的历史。长征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长征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儿女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它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的源头,教育和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前赴后继、流血牺牲。长征精神对当今社会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二)长征一路播撒的革命火种,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长征一路播撒的革命火种,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红军长征的实践中,长征的实践中形成了依靠人民,兵民结合的优势,从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如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组织工农武装,建立革命政权,在红军停留的地方掀起了土地革命高潮;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后,积极争取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使广大群众了解了抗日救国、翻身求解放必须自己起来解放自己的革命道理,从而播撒了革命火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与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源头。今天我们的“长征”正处于新形势、新常态、新机遇和新转型的历史时期,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温辉煌的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艰难缔造之功,倍感长征精神影响深远无比宝贵,长征精神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永放光芒。
      (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一部长征的历史,就是生命写就的壮歌一曲。一条25000里的长征路,就是一条浸透红军将士鲜血的红飘带。长征虽已结束,但它仍在创造新的历史。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举世无双的历史财富,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取得新“长征”的更大胜利!

主要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列宁:《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④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老子:《道德经》,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⑥孔子:《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版;
⑦ 郭化若:《孙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⑧ 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
⑨ 培炎主编: 《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⑩ 孟昭信主编:《现代领导与系统科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⑪ 宫辉主编:《经营大学时光——点击中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长征”永在路上 “赶考”远末结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建党思想与新时代建党精神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想起了“四个伟大”
·传承毛泽东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