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最新征文 > 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群众路线研究

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群众路线研究

作者:宋洋洋   来源:征文 点击:: 日期:2020-01-10

                          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群众路线研究
                                                      宋洋洋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在20世纪的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一次同中国历史国情相结合并指导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取得重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大的思想武器。作为后世的我们研究毛泽东思想将会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将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我要着重研究的是毛泽东思想当中的群众路线模块。在接下来的阐述中我会从群众路线产生的历史渊源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群众路线产生的理论基础、群众路线的产生及主要内容、群众路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运用和取得的成功、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这五个方面具体的进行阐述。
       一、群众路线产生的历史渊源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历史渊源:
       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在后来两千多年的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是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在思想核心所在。儒家思想自孔子时期起就主张仁爱,孟子进一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即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到荀子时期提出仁义主张从个人修养,到政治生活,到社会道德。从点到面,不断发展,持续推广。后经像董仲舒,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一代又一代儒学大家的对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逐渐完善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在,历代统治者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十分重视“君舟民水”的思想,他的很多施政主张都是非常开明的,在他的时代百姓大多都能安居乐业,为后来的大唐盛世打下来坚实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以来一个政权能够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也是一个政权最终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1]。这句话就是对古往今来历代执政者施政成败最好的诠释。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历史渊源,这种文化基因的存在,我们党能够在几次探索之后便提出“群众路线”方针,也自然不会显得陌生。同时人民群众对我党提出的这一主张理解起来也就容易的多,人民群众能够从中得到切切实实的利益,自然也就支持这一政策,进而支持和拥护提出并实行这一政策的政党。
      (二)时代背景: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由于历史上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大清与世界发展脱轨,仍然过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封建主义势力空前强大,体制僵化,官府对百姓的剥削压榨日益加重,整个帝国都弥漫着衰落的气息。终于在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帝国不堪一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走向衰败灭亡,国家领土主权在后来列强们一次又有一次的打劫,恐吓,抢虐中一步步丧失,华夏儿女就要面临当亡国奴悲惨命运了。于是当时各阶层的仁人志士都围绕着挽救民族危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探索和尝试救亡图存之路。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农民阶级的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本身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新兴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最后是我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开展的一系列革命。在这些革命中毫无疑问只有我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从这几次大的改革与革命的组织领导层如何处理广大农民阶层问题上分析这几次改革与革命失败的原因,也就是我党能够提出“群众路线”方针最为直接的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是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但由于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其中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是对传统上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一种理想化,固定化的保守的坚持,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前的农民阶级是深受这种模式的伤害,有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历史退化倾向,所以这从根本上注定是要失败的。
       维新变法运动虽然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改良运动,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虽然也提出一系列农民改革方案,但它依附的却是光绪皇帝这位封建地主阶级的皇帝,而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本身存在的关系就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如果改革脱离这一范畴,就会马上遭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强烈反扑。所以维新变法运动持续不到百日,于此是有着根本的关系。因为,这一次改革真的让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地主阶级顽固派感受到了威胁。
       再说辛亥革命。孙中山等以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政治纲领,最终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孙建立中华民国。可以说三民主义在当时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理论,其中的民生主义就指出平均地权,核定地价,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和对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让农民受益,但他不是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思考的,他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也没有解决农民最迫切关心的土地问题,自然是得不到广大农民阶层的支持与拥护,最终陷入孤立无援,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地步,这实在让人感到惋惜。
       我党正是在在看到这几次改革与革命在这一方面由于不同原因而导致失败,在几次自己走城市上层革命路线遭到失败,在充分了解到农民阶级在时代改革与革命中的力量与地位后,才逐渐的提出这“群众路线”这一方针政策,并在后期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二、群众路线产生的理论来源。
       (一)、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非常重视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在其著作中都多次阐述党和群众的关系的理论观点,从而构成了群众路线产生和发展的思想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和群众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核心内容)从四个方面论证:
       1、个人是创造历史的前提,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人民群通过生产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形成各种社会关系。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正是在创造物质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创造了历史。
       3、人民群众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活实践,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重要的源泉。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本身也作为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还突出体现在他们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无论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由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推动的。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论视野中的群众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世界统一于物质,无论是先于人类存在或是人类活动尚未涉足的自由世界,还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感性世界,从本质上讲都起源于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和把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一切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正确认识,都必须来源于人民群众生动的社会实践。一切理论的是非优劣都必须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予以检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论视野中的群众观的基本要义。[2]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58页,第62页
 
       三、群众路线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一)、总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论理论),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群众观点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提出了一整套的群众路线理论。
       (二)群众路线具体的产生过程:
       1、1921年中共一大在党的纲领中宣告:“我党采取苏维埃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是我党的首要政策。”
       2、中共二大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大的群众党。”
       3、党的三大宣言指出:“拥护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的特殊任务,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便是我们的中心工作。”
       4、党的四大认为:“要使中国不陷入奴隶地位,完全靠着劳苦群众是努力。”
       5、“群众路线”这一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周恩来。1929年9月28日由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九月来信)中第一次提出“群众路线”这一概念。[3]
       6、群众路线内容的孕育: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群众路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过程中,牢记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关心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生活,以扎实有效的群众工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形成了任何力量都打不垮的“铜墙铁壁”。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以农村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踏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征程。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更加注意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的运用。[4]
       7、群众路线理论的成熟:在延安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系统总结了党自创立以来的历史经验,通过1924年到1927年第一次国内战争,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以及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这三个重要阶段的历史经验的归纳总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深地认识和切身感受到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历史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党的事业成功与失败、前进与后退、顺利与曲折,党和人民军队的力量的缩小与扩大,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都与群众路线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否密切息息相关。因此,在后来的工作中,中国共产党日益注重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在注重自身建设的同时努力完善党的群众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理论提升,第一次使群众路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学形态和精深的理论内容。
       (三)、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群众路线所表达的内容是不同的。但总的原则是不变的。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群众路线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取得的成功
       (一)、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时期,我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人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使得人民的积极性被空前调动,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更加亲密。在这一过程中我党面临着国民党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的巨大威胁,蒋介石的几次实力强悍的大围剿,由于我党当时本身还处于发展壮大阶段,力量十分有限,加之王明,博古,李德等左倾激进政策,我党事业几乎就要毁于一旦,被迫进行长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我党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所以广大人民群众也是在这生死攸关的时期始终对我党不离不弃,我们的兵有一个亲切的名字——农民子弟兵。虽然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牺牲了很多人,但我们的队伍规模并没有因此而缩小,取而代之的是我党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更加团结,在历次磨练中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存亡大局出发,积极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改编组建了抗日的人民军队,建立发展抗日根据地,仅仅依靠人民群众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建设,使党的群众路线在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落实;在抗日根据地以外,大力开展群众运动,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广泛开展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此期间群众路线有如下具体的实践形式。
       1、群众性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为减轻群众负担,党、政、军、民、学都参加到大生产运动中。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亲自动手: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开垦了一块菜地,亲自种地;王震率领120师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华中抗日根据地采取耕牛登记、解决种子、低息贷款、发展副业等措施,军民共建边区,使党的群众观点取得了很好地实践效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2、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也得到了开明地主,绅士对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支持。废除苛捐杂税使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减轻农民负担”的主张在边区初步实现,从而把抗日与改善人民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
       3、三三制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三三制原则规定政权构成中的共产党员,非党左派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通过三三制,中共加强与党外人士的合作扩大了影响力。同时,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由民主选举产生,军政民代表大会代表了边区内共产党、国民党、其他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各民众团体代表了汉、蒙古、满、藏,回各民族和宗教界人士等各方面力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政权和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人民的意志得到表达和贯彻。
       4、扩大人民武装和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党紧紧依靠人民,以各种形式将边区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来,采取“滚雪球”的办法进行“全民总动员”“实行全民武装”。人民军队之所以不断壮大,就是因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1943年9月,日军对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八路军联合当地民兵,创造性的开展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多种作战方式,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5、整风运动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1942年到1945年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反对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和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了干部的群众观念,使党的各项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通过整风改善了军民、军政和官兵关系,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使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由此赢得了群众拥护,为领导全民抗战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全国解放,夺取全国政权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革命形势,毛泽东对党的纪律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进行了艰辛探索,对中国革命发展和党的前途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一种是光明的命运和前途,即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一种是黑暗的命运和前途,即毅然维系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旧中国。如何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顺利实现光明前途,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难题。在这一时期,我们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发展,可以说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全是靠着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取得的。其中那个最经典的一次战役当属淮海战役。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广大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四)、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时期是群众路线的贯彻从战争环境向和平建设环境的转变时期。其间,我们党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对敌斗争、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建设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胜利。同时,由于我们党已经成为执政党,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群众路线内容以及如何坚持群众路线作了进一步阐述,指明了贯彻群众路线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强调“官僚主义是过去人类历史上长时期剥削统治阶级的遗留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深远影响。”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时期:群众路线是党的传统和优势,赋予改革开放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将群众路线贯穿在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与政治、思想、组织路线实现互动;在理论上提出以人为本,发展了对群众路线的认识;高度警惕执政条件下脱离群众的危险,把作风建设作为贯彻群众路线着力点,创建群众工作新机制。[5]
       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一)、构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总目标:转思想、改作风、树形象、亲群众。
       党中央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顶层设计时,就确立了整个活动的总目标,概括来说,就是转思想、改作风、树形象、亲群众。转思想就是通过活动的开展以及长效机制的构建,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个大提升,转变思想,切实树立起群众观点,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权力的真正拥有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摆正自己公仆的位置。改作风就是要瞄准当前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四风”问题,认真查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种种表现,真心诚意、态度真诚地给予改正,切实树立起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树形象就是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为民、务实、清廉”的公仆形象,一个个党员干部的优良形象,就凝聚整合成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形象,已深入人心的党政形象扩大执政基础,增强执政能力,赢得民众支持。亲群众就是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终极目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针对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存在脱离群众,漠视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而开展的一次纠偏活动,就是为了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自觉增进与人民群众的心里亲和度,自觉亲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真正把群众当成亲人,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而达到密切联系群众,重塑党和群众的鱼水深情的目的。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6]
       (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机理与运行
        1、机理:(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理论基石。其中包括马克思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2)其他学科的机制理论是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机理的重要借鉴。如经济学中的机制理论,政治学中的机制理论,心理学中的机制理论等。
        2、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内在机理运作过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仅从要素组成及其相互关系来分析,虽然能够使我们对这一长效机制的结构有所了解,但却不能使我们深入到系统结构内部及其动态化本质,也就难以回答这一长效机制是如何形成的他的运行必须遵循什么样的内在机理等问题。由此可见,分析和讨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内在机理,即是提升认识、推进理论研究深度的必然需要,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的现实要求。要讨论和分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内在机理,一个首要前提就是要选择一个研究视角,确定其考察对象,以便使研究过程有所依托从而揭示整个长效机制运行的内在机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构建的目的,说到底就是促进教育实践主体,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在思想和行为上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利益的主动性、自觉性,保持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期性和常态化。从做好群众工作的角度看,广大党员干部是工作的主体,而群众则是其服务的对象。因此,研究分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内在机理,必须把观察的视角聚焦在教育实践活动的特定主体,也就是广大党员干部,探讨他们从为什么要践行群众路线到怎样践行群众路线全过程的内在心理和外部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从整体看,这一内在机理的运作过程具体划分为认知发生阶段、动机形成阶段、加工整合阶段,观念内化阶段、行为外化阶段等五个阶段。
       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保障:我们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结构、功能、机理、和运行等从理论的层面建立了由动力生成机制、能力养成机制、利益实现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等四个二级机制构成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机制体系。然而现实经验表明,从理论上探讨某个机制的结构和功能是一回事,而机制能否正常有效运行,发挥出最优化功能又是另一回事。因此在完成了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基本理论构架的构建基础上,必须把研究视角转换到如何保障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上来。(1)、组织保障:重视机制作用,增进教育成效。(2)、思想保障:加强党性修养,严防精神懈怠。[7](3)、环境保障:整肃党的作风,营造良好环境。(4),制度保障:完善制度体系,坚决纯洁队伍。[8]
党的群众路线在毛泽东同志时期开始酝酿形成,并在后期不断地实践中顺应历史和时代条件变化而不断发展,形成一整套具体的理论体系,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党的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党在几次生死存亡中都依靠这条生命线而转危为安,然后不断壮大起来。历史进入新时代,我相信群众路线依然是一条关乎国家命运前途,民族复兴的生命线,深入研究和不断充实群众路线的内容,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
 
 
 
[1]选自《荀子·霸上》
[2] 
[3] 选自《永远的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研究》 吴寒斌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5年9月版 第49页。
 [4]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第102页
 [5] 选自《理论视野》2013,9期
 [6] 选自《永远的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研究》第78-79页
 [8] 选自《永远的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研究》第186-191页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长征”永在路上 “赶考”远末结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建党思想与新时代建党精神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想起了“四个伟大”
·传承毛泽东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