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最新征文 > 毛泽东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总结与价值

毛泽东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总结与价值

作者:宋玉龙   来源:征文 点击:: 日期:2018-05-21

                       毛泽东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总结与价值

                                                (纪念毛泽东诞辰124周年征文)
                                                                 宋玉龙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自身建设的理论源头,来自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为要不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怎样建设一个以推翻旧制度、旧政权为最近目的的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完备的理论。但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在掌握了国家权力的背景下怎样进行党的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毛泽东对于执政党建设理论提出了一些富有远见的观点。
      一、政党建设的理论考察
       1、党建理论的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后,为了防止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应采取两条措施:第一,实行选举制,即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实行低薪制,即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与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这样,“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这可以看作是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拒腐防变的理论和实践的源头。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基础上,为了夺取政权,形成了一整套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党学说。在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后,列宁对于在和平条件下党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有许多重要论述,并突出强调党对于国家政权、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领导,强调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强调监督的重要性,等等。但列宁都没有来得及作出全面而确定的回答。一方面,这是由于列宁在世时,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内在的规律还都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他不可能超越那个时代的条件,去提前回答这些在后来被证实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列宁和当时的布尔什维克党对某些问题也进行过探索,但其论述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即同一问题在某些场合下的论述并不一致。
       毛泽东的党建思想的主要基本点是: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民主集中制是党的辩证统一体;党实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等等。这些基本点,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的重大发展,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掌握政权之时,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但总的说来,在新中国成立前,党对于执政后的自身建设的思想准备,主要集中在以思想作风建设来拒腐防变。
       这样的历史遗产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党建设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并没有提供一套现成的理论和实践模式。这样一种状态,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执政党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执政党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三种情况:
       一是某些问题在经典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中没有现成答案。
       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中有所论及的某些问题,本来应当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但我们并没有做到,或者说做得不好。
       三是我们自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理论有时误解。归结这三种情况,可以说,并不是马克思、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本身有什么问题,他们的学说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工人阶级政党所能达到的最高认识水平,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变化了的时代看待并发展马列主义党的学说。
       2、执政党建设的历史探索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毛泽东对于执政党建设理论提出了一些富有远见的观点。毛泽东一再重申要坚持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提出要建立一些制度,防止出现特权阶层,对国家领导人的权力要有一定限制;提出要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风气,等等。党的八大则一再申明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这些思想是可贵的,它凝聚了当时全党在思想认识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1)执政党建设必须与党所处的历史阶段相适应,有新内容、新形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易于把自己过去的经验模式化、绝对化。这一时期,党的建设沿袭了历史上的党建模式。高度重视思想建设,这是党的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但这种思想教育后来被推向极端,以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作为推动党的建设的首要手段和基本方式。因此,探寻党的建设的新形式、新载体,就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2)党的建设事关党的路线的成败。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是毛泽东党的建设的基本原理之一,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内容。但是,另一方面,党的建设状况也可以决定党能否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或者改变党的路线。
       二、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总结
       在20世纪与21世纪交替之际,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虽然这些政党的衰落都有其特殊的原因,但失掉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一个普遍的原因。一方面,他们未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忽视社会公正的实现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导致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加剧,广大人民群众贫困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逐渐失去了民心,使执政基础发生动摇;另一方面,在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他们没有及时调整政策,以巩固其原有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拓展新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特别是失去了青年和知识阶层的支持,使执政基础受到严重削弱。这些情况表明,在社会阶级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一个政党能否在巩固原有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同时,赢得新兴阶层和群体的支持,直接关系到这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这些政党兴衰沉浮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党巩固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早在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以前,党中央领导机关准备从西柏坡进城的时候,毛泽东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指出,我们就要进北平了 (现在的北京)。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进城后要建立新中国政府,很多人要在政府里当官。不管当多么大的官,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革命工作,都需要努力奋斗。
       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执政至今60多年了。回顾过去,我们是乐观的。李自成进京40多天就变了,我们60多年没有变。不变靠什么?我们和李自成比有什么高明之处?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根本区别之所在:李自成造反时为农民办了那么多谋利益的好事,进京便一改初衷。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党的干部始终坚持既定的宗旨;绝大多数共产党员也一如既往,坚持党的宗旨。因为我们深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环境怎么变,地位怎么变,客观形势怎么变,具体任务怎么变,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能变。如果改变宗旨,把全心全意变成半心半意,三心二意、无心无意或假心假意,事情就麻烦了。宗旨变了,党就变色了,就不能作为真正的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及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而存在。这些理论和实践,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高明之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党建设理论提出了一些富有远见的观点。党一再重申要坚持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提出要建立一些制度,防止出现特权阶层,对国家领导人的权力要有一定限制;提出要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风气,等等。党的八大则一再申明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这些思想是可贵的,它凝聚了当时全党在思想认识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1)执政党建设必须与党所处的历史阶段相适应,有新内容、新形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易于把自己过去的经验模式化、绝对化。这一时期,党的建设沿袭了历史上的党建模式。高度重视思想建设,这是党的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但这种思想教育后来被推向极端,以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作为推动党的建设的首要手段和基本方式。因此,探寻党的建设的新形式、新载体,就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2)党的建设事关党的路线的成败。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是毛泽东党的建设的基本原理之一,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内容。但是,另一方面,党的建设状况也可以决定党能否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或者改变党的路线。
      (3)执政党建设理论正确与否,需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这本来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一种新观点的提出,一种改革的思路,却往往遇到较大的争议。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党的建设是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或者说党的建设本身就是政治问题,如有不慎,确实容易引起较大的理论混乱;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与人们往往用以往的论断、思维、惯例来判断飞速发展的活生生的现实有关。比如,关于“三个先锋队” 的问题,关于吸收社会各方面先进分子人党问题,究竟以什么作为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是以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还是以马克思、列宁的个别论断为判断标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证明,党的建设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发展,才能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同方向作用。不能固守某些传统论断,要从自身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为执政党建设实践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4)执政党建设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即使在我们今天已经初步形成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情况下,仍需要进一步发展。这一是因为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说明,如党章与宪法的关系,如何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需要研究、没有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二是因为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现有的观点还需要根据新的实践进一步完善其内涵。三是因为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在今天被认为是正确适用的东西,在以后改变了的条件下就未必是适用的。
     (5)执政党建设的探索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能有科学的成果。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能否适应时代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理论是否科学。科学并不等于民主,大多数人认可的未必就是科学的结论,但科学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中才能发展。十九大报告中对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作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强调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朱平主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今世界教育思潮》,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
6吴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贾章旺:《毛泽东》,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长征”永在路上 “赶考”远末结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建党思想与新时代建党精神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想起了“四个伟大”
·传承毛泽东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