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最新征文 > 毛泽东实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今价值

毛泽东实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今价值

作者:李宇   来源:征文 点击:: 日期:2018-09-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依据于中国的国情,并用其理论来指导革命与建设实践,使少数人所熟知和理解的变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和信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文将毛泽东思想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结果,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知”和“行”,“知”指的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行”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广大群众实践来丰富其内容。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与历史地位及指导作用

        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创立至今已有160多年了,尽管历经风风雨雨、曲曲折折,然而,这种为资本主义所讨厌的“共产主义的幽灵”不仅在欧洲徘徊,而且在全世界游荡,特别是在拥有l3亿人口的中国取得巨大成功;尽管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处心积虑地试图扑灭这个“幽灵”,但是“幽灵”的创始者——马克思还是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他创立的学说在全世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连英国的中产阶级都以属于工人阶级为荣,这个学说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还上升到全社会指导思想的地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个学说地位的典范。因此,正确地理解和发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对于推进2l世纪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特征主要有:它是居于实践基础上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的产物;它强调科学理论能动地反作用于实践,目的在于改变世界;它具有革命的、批判的理论品格;发展是它的灵魂和强大生命力所在等等。

       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入中国,运用于中国实际,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使中国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20世纪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在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带有自己的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

       1. 来源中国。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与发展,是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又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如刘少奇同志在中共七大上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特点所指出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5页)《毛泽东传记》的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也说:“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脱离了其欧洲血统,使它获得了中国的出生证。” (《现代理论工具集》,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337-338页)

       2. 既来源马列主义,又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来源马列主义,又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它批判地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的优秀思想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成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现代理论工具集》,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34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来源斗争实践经验总结。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毛泽东、邓小平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同教条主义斗争,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同教条主义以及各种错误倾向、错误思潮的斗争过程中,不断汲取教训,科学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是它的理论品格。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面前,不承认世界上有任何终极真理,事物和理论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要通过实践使它不断丰富和发展,既不能丢掉老祖宗,又要讲新话,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蓬勃的生命力所在。“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是这样,邓小平理论也是这样。”就是说,作为科学理论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这样,既是从实践中来,又要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还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功能就是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探索,突破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构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在一个相当落后的国度里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1.对毛泽东的总体评价。

        1981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的评价。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民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

        邓小平说:“毛泽东同志在他的一生中,为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其中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这是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新的科学鉴定。

       3.历史经验的总结:不唯书不唯上而唯实。

       总结历史,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走一条与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截然不同的道路,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一切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艰辛地探索真理和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使马列主义在中国找到最佳结合点,成功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1945年党的七大第一次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种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确认为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建国后,又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此,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的优秀典型。它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国实际,阐明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它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由欧洲形式变成中国形式,用中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语言来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它完全符合马列主义的一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具有中国独特内容和民族表现形式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统一的思想,把党的指导思想,以毛泽东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毛泽东思想,不是偶然的,因为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创造最多、贡献最大、水平最高,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的。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当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革命、改革和建设就胜利,就发展;而当革命、改革和建设脱离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时,革命、改革和建设就挫折,就失败,甚至后退。因此,始终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中国取得胜利的根本法宝。

       1. 旗帜引领的作用。

       我国要在新世纪、新形势、新变化的局势下继续前进,必须要有发展了的新理论来指引。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有了面旗子,才能使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继续前进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才能使一个有十四多亿人口的大国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才能使一个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有更加坚强的战斗力。相反的,苏共瓦解的历史教训之一,就是丢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面旗帜,在高校取消马列主义理论课,导致迷失方向,丧失战斗力,成为一盘散沙而被击溃。

       2.精神支柱的作用。

       从历史大尺度来看,我们中华民族可以说正处于千载难逢的大发展好时机,要加快推进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强国之梦,必须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人的头脑,来统一全体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将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人都团结在党的周围,使科学理论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成为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以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推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落脚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达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3. 削弱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作用。

       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正确发挥的最大的危险,危害也是最大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有的将马克思主义变成口号,光喊口号不去行动;有的将马克思主义公式化,只会套用不顾实际;有的将马克思主义形式化,只顾形式不管效果;有的将马克思主义片言只语化,断章取义,割断了其整体联系,篡改了其精神实质,离开了变化了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等等。其中最严重的要数“两张皮”的问题,表面说的一套,实际做的另一套,理论和实际严重相脱离,会上说的指导思想很重要,会下就成了不重要,不能真正起到指导工作的作用……。所有这些不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给事业带来好处,反而给马克思主义脸上抹黑,阻碍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发挥。因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就是违背这条根本原则。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破除教条化的强有力武器。

       4.理论武装的作用。

       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能指导实践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为科学理论能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前途,为人们的实践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途径;能帮助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激励人们的奋斗精神,扫除前进中的思想理论障碍,动员和组织群众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能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使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少走弯路,提高工作实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科学理论。当前我们正是要在这种科学理论指导下,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等新的实践。

         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爱和平的大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外交理论及其实践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中国人民一向爱好和平。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把“保持世界和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需要一个稳定的、和平的国际环境,毛泽东一再宣告新中国将执行和平的外交路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施,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国际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一国两制”构想受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被认为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好方式。此外,作为“一国两制”构想延伸的“和谐世界”的新思路,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事物在发展,实践也在发展。改革在深化,社会在进步,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其关键就是坚持与时俱进,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本质,也是正确发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不朽动力与源泉。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在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陈规和框框,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赢得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法宝。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 同样,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进程, 他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

        例如: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 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 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上被正式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之后, 毛泽东思想又反过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而且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2.两者之间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它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一种连续性的过程, 无限发展的过程, 只要共产主义还没有实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不可能完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就要继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它的中心任务是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是适应一定历史阶段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目标所产生的新的理论形态, 也就是说, 随着这种具体目标的实现和适应一定历史阶段的革命和建设的新的具体目标的出现, 另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就必然会因为新的具体目标的出现而产生出来。

       3.两者统一于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当中。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的理论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就是产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来自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的需要。而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又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 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具有根本性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两者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 更有区别, 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沿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轨道, 结合中国具体的实际, 不断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进行着创造性的理论工作,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一理论工作的结晶。时代在发展, 历史在进步, 我们坚信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前进,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将在马克思主义这棵大树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二)毛泽东实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标志

       1.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是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保存、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杰出代表。1927年9月,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受挫后,冷静地分析了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果断地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带领部队沿湘赣边界南下。起义部队于10月间到达井冈山地区,并在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毛泽东实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标志,这成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起点。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开始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工作。尤其是着力于恢复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扩大革命武装、开展土地革命的工作。经过上述努力,形成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促进了全国各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到1930年上半年,全国共建立大小15块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13个军,约10万人,还有众多的农民赤卫队。这一中国革命新道路展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独特途径,这一中国革命新道路及其成功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代表性的伟大成就。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内教条主义盛行,把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指示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神圣化,坚持“城市中心论”,没有认识到“以乡村为中心”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然而,实践出真知。不少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斗争中,开始逐步实现党的工作重心向农村的转移,毛泽东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正确分析形势,率部进军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
 
       2.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具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毛泽东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这一思想,与他本人的辩证思维方式有关。毛泽东受到传统文化中辩证思维的影响,加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宏观性和辩证性。这一思维特色决定了毛泽东在对待经典理论方面具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城市包围农村还是农村包围城市,本来并没有一定的次序规定。虽然经典作家逻辑上倾向于城市包围农村,但是在辩证思考这一问题就可以发现,这一问题并不是本质问题,而是一个可以根据实践需要进行辩证思考的问题。变则通,通则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正是在这一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基于对中国革命胜利目标的追求,农村包围城市就成为不难理解的一个思想。这一思想产生于毛泽东也就不奇怪。不仅是这一思想,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还提出了以劳资两利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取得了革命胜利。

       (三)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然性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

       在中国革命的初期,人们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还不深入的情况下,教条理解这一城市包围农村的思想并不奇怪。中国革命者既对中国国情和革命力量不了解,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理解不深,这些都决定了在中国革命道路上有一个摸索过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早期的理论派占上风是自然的。因为社会主义革命既是社会矛盾推动下的一种必然,也是理论指导下的革命者的自觉选择。因此,不断地寻求理论指导和理论支撑是中国革命的必然要求。在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还不深入,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还不多的情况下,理论派用理论来说明革命的方向和模式是必然的。不过,当革命进行到一定时期,经历了实践中的挫折,对理论如何指导必然会产生怀疑,也会在实践中形成新的基于理论又结合实践的新的理论。中国革命的实践揭示了教条式理解必然给革命带来损害;在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发动了多次的工人罢工和暴动,但是由于受到封建势力和统治阶级的打击,不仅不能夺取城市的领导权,而且还使革命力量受到很大的损失。城市虽然是无产阶级集中的地方,但是由于中国无产阶级多数是从传统雇工转化而来,在整个社会中的比重和战斗力都有限,加上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的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因此要想在城市中通过暴动的方式夺取政权是十分困难的。不是说不可能,而是经过更加长的和更加曲折的过程。

       2.中国革命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但是,如果照搬照用这些经典作家的论述,必然无法面对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这一问题也存在着自觉和不自觉的问题。自觉就是自觉地认识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不自觉就是没有这样的理论自醒,只是教条地引用经典作家的话,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失败后也不能深入反思,而只是怀疑没有严格按照经典作家的要求做。没有自觉地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而是把经典作家的言论作为实践的标准。

       毛泽东形成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创新思想并不偶然,毛泽东历来不拘泥于经典理论;一方面,毛泽东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从来不拘泥于经典理论,而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阐释和理解这一理论。与留苏的王明等人相比,毛泽东在接触经典著作方面确实不如这些人,这些人在苏联的大学里在相关的环境下充分地接触了经典著作,在理论上确实比毛泽东要熟悉,但是,熟悉不等于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内涵,也不等于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去运用这一理论。毛泽东不拘泥于经典著作,是因为毛泽东较早地思考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较早地深入中国的农村和工厂,与广大农民、雇工有了全面的接触,对中国的现实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他没有直接引用或套用经典作家的概念和词语来分析中国的革命现实。这并不等于毛泽东对经典一无所知,或是不会用这些概念。因为当时的许多革命者往往就是习惯用这些词语来显示自己的革命立场和革命信仰。毛泽东较早发现了套用经典带来的问题与食古不化一样的问题。同时,毛泽东长期在一线指挥作战和革命斗争,深感作战和斗争不是依靠理论来决定的,而是应该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运用策略,以达到作战胜利和斗争成功为目标,否则就会因这些教条地运用理论而带来革命力量的损失,尤其对革命初期十分重要,因为此时革命力量有限,损失将无可弥补。毛泽东善于在革命实践中总结经验,自然会知道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经历了革命斗争的多次挫折后,不管是毛泽东还是党的各级领导者都认识到这一问题。因此,毛泽东在这一问题上可能有先行者的表现,但却是一个追求目标,追求成功者共同的经验。
       3.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

       针对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思想而言,虽然有人将此思想的形成归于毛泽东对农村的了解和熟悉,并且长期在农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但是,这一思想既是毛泽东的思想的产物,也是中国革命最终的选择。毛泽东以其对中国主要区域农村的深入了解,明确和推动了这一策略。毛泽东虽然对农村熟悉,但他不是就农村来谈农村,没有局限在农村,这才是他的思想最终能够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农村包围城市,是说先在农村发展,相应地解决农村问题,积累执政经验,积蓄革命力量,最终目标还是要夺取城市,并建立政权。

       毛泽东能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还基于他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中国地广人多,主要人口分布在农村,城市中的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许多经营和管理方式还是封建的一面。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资产阶级在城市不断成长,而小生产者、小私有者和地主,统治者也集中在城市。而城市工人大部分还是从传统雇工和游民转化而来,虽然处境艰难,但是现代工业历史不长,不管是人数、思想境界还是斗争经验都严重不足。农村是专制统治的薄弱点,也是需要首先得到解决的地方。农民在封建地主、外国与本国资产阶级工业压迫和专制统治下处于崩溃状态,解决好农村问题就可以为中国的未来提供坚实的基础。不管如何,中国都无法回避这一农民占主导的现实。农村可以保存实力并发展壮大,当然最终选择这一道路就有必然。毛泽东作为全党领袖,先知先觉,但根本上还是全党在革命斗争中在不断挫折中最终形成了这一思想,因为只有这一思想才切合中国革命实际,能够不断推动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四)毛泽东实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正确解决了有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思想的指引,中国人民还将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革命性充分体现在中国二十世纪的伟大变革之中,而促成这一变革的原动力,来源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伟大抱负。找到了这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就会增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说服力,感染力。在此基础上要突出毛泽东思想理论内容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的统一,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性巨变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密切相关。单纯讲理论不足以说明毛泽东思想的正确与伟大,结合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沧桑变化就可以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1.学习、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利于完整、准确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本质一致,又与时俱进、独具特色。一脉相承讲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讲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基础上的创造,是自成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和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学习、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利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社会主义源远流长,其间经历了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也经历了由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到多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列宁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并领导俄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吸收和借鉴国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理论,先后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如何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课题,实现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传统式或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3.学习、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标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必然要随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需要的提高而丰富,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那种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割裂开来,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本质特性的。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其特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卓越贡献,将永远镌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决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异端”,而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把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理性提升,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以中国特有的独创性的内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在形式上,它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由欧洲的话语形式向中华民族的话语形式的转化,即根据中华民族的特点,运用中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从而成功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问题。

       4.学习、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功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的任务,是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充分证明,除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别的任何理论都不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三十多年来,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国际风云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又取得了新的胜利,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出现光明灿烂的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5. 学习、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史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成功实践,给国际马克思主义者、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东欧剧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资本主义“终结历史论”的荒谬和错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和必将给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一方面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思考中国实际;另一方面,以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致力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使党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彰显了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对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辉煌业绩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李永山主编《孙子兵法谋略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2014年9月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长征”永在路上 “赶考”远末结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建党思想与新时代建党精神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想起了“四个伟大”
·传承毛泽东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