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最新征文 > 王克群:努力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王克群:努力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者:王克群   来源:征文 点击:: 日期:2011-07-20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67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悼念张思德时所说的这句话,既是对我们党奋斗历程的总结,更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郑重宣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90年来,我们党所进行的各种斗争、创立的各项事业、开展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执政思想的核心理念

  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理念,并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实践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主导下,毛泽东为谋求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取得了重大执政成就,积累了丰富执政经验。

  (一)注重经济发展,强调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使人民群众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获得切实的利益。这其中经济利益是最基本的,也是其它利益的基础。在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时期,毛泽东一向强调经济建设在保证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同时,必须极力改良民众生活,不可与民争利。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针对当时党内一些人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需要的思想和做法,毛泽东指出:“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1]。新中国成立后,一再强调,应该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适当调整工人的工资,逐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对待农民,必须兼顾国家和农民两方面的利益,不能像苏联那样,把农民挖得太苦。国家预算既要保证重点建设,又要照顾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针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有些县、社平调农民劳动果实、刮“共产风”的错误,毛泽东提出了严厉批评。他指出,公社是“黑手”起家的,“平调农民的劳动果实,比地主、资本家剥削还厉害”[2]。凡是平调来的东西,都要坚决退赔。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得到农民满意,得到工农联盟。实践证明,“给人民以东西”,“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是中国共产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探索民主新路,保障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就是人民主权、人民意志的实现,就是人民当家作主。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在要求。毛泽东在考察旧中国的社会问题时曾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1945年党的七大闭幕不久,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回答来访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中共能否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率支配时,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3]。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依靠群众的监察工作制度,如建立了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设立了人民检举接待室、设立了人民意见检举箱等,这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制止党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出现腐败现象,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还领导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确立,并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三)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过程中,十分关注中国人民的文化建设事业,他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指向,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建设的理论与政策,为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针对当时文艺工作者对创作目的的模糊认识深刻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4]。他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5]。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在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更明确提出了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二为”方向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在文化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广泛适用于文化领域各个方面的正确方针。为调动广大科技和文艺工作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还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对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四)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统筹整个社会,兼顾全体人民的利益,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执政党的重要职能。毛泽东历来重视统筹兼顾的问题。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采取“军民兼顾”和“公私兼顾”的方针,这既保证了抗日战争的需要,又促进了解放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进一步论述了统筹兼顾问题,并把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战略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他指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6]。他强调,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1957年,他进一步明确提出:“现在是我们管事了。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7]。全国六亿人口,我们统统管着。他要求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毛泽东特别强调统筹兼顾是一个战略方针。因为只有统筹兼顾各方面的问题,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因此,他说:“实行这样一个方针比较好,乱子出得比较少”[8]。中国共产党60多年的执政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9]

  二、“为人民服务”思想成为我党执政理念的理论渊源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产生和形成也不例外,也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概括起来说,我党“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论基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论断,是对恩格斯的“历史动力论”的继承。首先把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高度重视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其次强调党和人民群众的情感因素对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重要性,将党和人民群众的情感问题放在党的工作的重要位置。最后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形成的民族文化前提和社会心理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提倡“民本”为重的观念,中华文明历来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党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党的领导人既吸收了传统的民本思想的精华,又克服了其消极性和被动性,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体系。

  (三)对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精华的借鉴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思想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在西方文化中,也具有源远流长的人本主义思想传统。西方历史上的人本主义传统以及当代西方发展理论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都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动力中的价值核心地位,以人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最高标准,其内涵成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发展观批判借鉴的重要思想来源。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科学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份。

  (四)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是社会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我们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剥削者服务是剥削阶级的本质,为人民大众服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要求全体社会成员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都为他人服务。[10]

  三、进一步发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至今已67年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关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当前的社会建设具有深刻启示:

  (一)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共产党的政治宗旨和执政道德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早已在党章中有明确规定,并为一代代真正的共产党人所忠实地遵从和践行。政党是一定阶级的政治组织,政党宗旨往往是受政党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己任。在这里,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利益、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只要党存在,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变,为人民服务就要作为党的宗旨而存在,始终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作为政治宗旨的为人民服务,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正如《共产党宣言》早就指出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运动则是为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政党,就在于他能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能够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第二,为人民服务同党的政治任务紧密相联,它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人民服务是党确定政治任务的指导思想,而政治任务又是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内容。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党的政治任务不同,为人民服务在实现方式和构成机制上也会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内容,而只会有助于为人民服务的更好坚持。党的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的队伍,由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党的活动,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向人民负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精髓所在。

  第三,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党性的集中体现,它是衡量每个共产党员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党性是一个政治概念,反映政党的阶级属性。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员是工入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所应有的政治观念、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党性的本质要求。能否树立和坚持为人民服务思想,是衡量党员有无党性、党性强弱的重要尺度,作为党员,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集中表现。
为人民服务除了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宗旨外,还有其伦理意义,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核心。 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为个人或小集团而活,还是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正是一切剥削阶级人生观和共产党人人生观的根本分野。毛泽东同志对人们行为的道德评价,对生死观的论述,都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准绳的。他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一个人只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入,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入,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就是千百万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他们以对党和人民的全部忠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毕生追求和道德践履,揭示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展现了理想人格的光辉。“为人民服务”思想集中反映了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军人和一切先进分子所奋斗追求、为之献身的新道德与新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执政伦理和执政道德。[5]

  (二)为人民服务要着眼于人民群众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并且要特别注重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

  共产党以具有远大理想而闻名于世。这个远大理想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远大理想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为人民服务所要求的是,实现远大理想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能够解决人民群众当前面临的问题,给他们带来具体的利益。使他们得到现实的、“看得见的”好处,而不是一味要人民群众付出代价。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衷心拥护党的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争取实现长远的奋斗目标。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共产党不惜与国民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在抗日战争中后期的陕甘宁边区。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党的机关和军队不惜自己承担起生产任务并精简人员。这些都是共产党注重人民群众当前利益的典范,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不仅制定了实现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和规划。而且努力使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有所改善。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把实现党所制定的目标作为自己的事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着眼于人民群众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赋予了为人民服务新的、更丰富的内容。客观形势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也应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即把为人民服务的愿望变为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并且达到为人民服务的效果的过程。历史表明。这个过程并不总是顺利的,有时甚至是艰难的,仅仅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勇气。因此。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化,又要求党的思想路线作保证。

  (三)为人民服务并不排斥合理的个人物质利益

  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人民服务与被服务者的个人物质利益。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是无数个人的集合,他们的当前利益往往表现为个人的利益和要求,因而为人民服务当然包括增进人民群众的个人物质利益。另一方面,要不要考虑为人民服务过程中服务者的个人物质利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许多人在这方面是有疑问的。其根源,仍然是把为人民服务仅仅看作对共产党员的道德要求,而把他们合理的个人利益也看作是不高尚的。以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情况为例。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本人都十分重视保护机关、部队、学校人员的个人物质利益。

  比如,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1944年生产计划中规定。在计划每人生产的粮食中,除食用等以外,其余部分公私平分;私人分得的部分占计划产量的近三分之一;私人分得的粮食可以汇寄回家或存入军人合作社。这些事例说明,即使是在实行供给制的革命战争年代。只要客观条件容许,中国共产党仍然注重共产党员和部队干部、战士的个人物质利益,以发挥其积极性;毛泽东在那时并不认为为人民服务排斥共产党员取得合理的个人物质利益。当然,现在的情况与那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应照搬那时的具体做法。但这些事例对于我们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是有所启示的。[6]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今后我们党必然还要接受更多的挑战。我们每个党员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只有永远站在群众的立场,永远为人民服好务,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信任,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2]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8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7.
[3] 逢先知. 毛泽东年谱(中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10.
[4][5]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863
[6][7][8]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7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0-31、186、187
[9] 张勇.论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0(1):40-44.
[10] 江婷.浅析为人民服务思想及当前执政理念与重大意义[J].中国教师, 2010(s1):52-53.
[11]吕娜.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12]鲁亦冬.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来龙去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5):65-70.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长征”永在路上 “赶考”远末结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建党思想与新时代建党精神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想起了“四个伟大”
·传承毛泽东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