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最新征文 > 刘伟:毛泽东早期农村调查的特征分析

刘伟:毛泽东早期农村调查的特征分析

作者:刘伟   来源:征文 点击:: 日期:2009-11-30

毛泽东早期[]农村调查的特征分析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进行的调查研究与他学生时代进行的社会调查活动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不仅表现在他此时调查研究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指导、调查的目的明确、调查有一个从确定选题——深入实地调研——调查报告的完整过程、多种调查方法的采用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能够以调查的事实为根据回答现实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能够从调查得来的大量事实中概括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调查报告,就是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著作。[]虽然此时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理论的论述还没有成文的著作,大量的理论著述集中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但是从他大量的调查实践以及所做有关调查研究的报告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已经开始对自己调查研究的实践进行初步总结,概括上升为调查研究的一般理论了。为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调查研究是做好实际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他利用一切机会将之推广。因此可以说,建党前后和“大革命”时期,是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萌芽时期。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农村调查思想与实践,可以发现其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特征。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毛泽东曾旗帜鲜明的提出,“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可见,调查研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毛泽东在建党前后及“大革命”时期的农村调查实践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把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结合起来,遵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

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有个目的性,共产党人干工作,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所以,“首先就要了解中国是个什么东西(中国的过去,现在及将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相对于他在学生时代的时候调查而言,毛泽东的农村调查目的更加明确。这就是首先了解中国国情,在此基础上,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指导农民运动。具体而言,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便是针对当时党内外的错误倾向而作的。前者是为了解解决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我而作的,后者是为了还击对农民运动的无端指责而进行的。通过详尽的调查研究,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坚冰开始逐渐消融。

总之,民主革命时期,要在中国这样反革命势力极其残暴、敌我力量悬殊的国家里,解决革命的道路和战略策略问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才能解决问题。而只有目的明确,调查研究才能取得实效。

 

二、调查研究的原则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何谓“实事求是”?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可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一是从实际出发;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而要做到这两点,都离不开调查研究。首先,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基础,要了解情况必须从实际出发。 经过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毛泽东强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

调查研究务必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调查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调查的客观性,调查不能先入为主,先定框框,按图索骥,否则,调查根本不能反映客观实际。对此,毛泽东指出:“凡担负领导工作的人,……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这是对陈独秀、张国焘等人不做调查,决策失误的教训总结。因此,正确地进行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

 

三、调查研究的态度是坚持走群众工作路线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同时,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群众;调查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群众的社会实践。因此,调查研究的过程,是实现群众路线的过程。

毛泽东号召:“到群众中去做实际调查”,以掌握情况,制定政策。农村调查中,农民则主要的研究对象,农民运动便是最好的形式。毛泽东指出,要做好调查研究,必须有眼睛向下的决心,要有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小学生的精神,否则群众就会“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漠视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就会从根本上堵塞认识中国国情的基本渠道。毛泽东坚持从群众观点出发,非常科学地把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提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我们应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社会调查活动中,毛泽东也始终把调查者当作自己的老师。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回忆起十多年前的调查情景,说他在湖南五县调查和井冈山两县调查时找的是各行各业的人,有领导干部,有穷秀才,还有破产的商会会长,甚至已失业的小官吏。正是他们这些人,给了他许多闻所未闻的新知识。毛泽东还非常感激在湖南衡山县作调查时的一个小官吏,是他让毛泽东第一次懂得中国监狱全部腐败情形。毛泽东认为这些人“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会不理我”[1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毛泽东尊群众为师,坚持走群众工作路线,从而使他对农民、农村以至对中国社会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也只有从这个实际出发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于不败之地。[12]

 

四、调查研究的方法必须是科学的

 

搞好调查研究还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毛泽东不仅重视社会调查,而且十分注意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阶级分析是毛泽东调查研究实践的最重要的手段。何谓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的方法也就是从经济关系入手,分析中国社会的各种阶级关系,并用阶级的观点作指导,来分析人们的社会生活。把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和社会环境里,进行阶级本质的考察,即要认清其阶级属性,又要承认其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这样,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者谋求推进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毛泽东在探索和领导中国革命的漫长实践中,历来注意把握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毛泽东认为:“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最基本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13]同时又指出,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以及各阶级内部的特殊矛盾。毛泽东认为,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周密的调查,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中国的民主革命是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复杂的国情中进行的,为此,正确分析各阶级在中国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制定方针、政策的前提,而调查研究是正确分析的基础。通过到湖南农村的调查研究,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用大量的事实批驳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者和党外右倾分子污蔑农民运动过火的谬论。下表便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对阶级成分的划分。尽管有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但毕竟对纠正当时党内的错误思想,推进国民革命起到重要作用。

 

五、调查研究要详细地占有材料,抓住要点

 

调查研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抓住要害。毛泽东指出,在进行调查研究时,“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矛盾的主导方面)”。并说,“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列宁研究帝国主义,都是收集了很多统计和材料,但并不是全部采取,而只是采取最能表现特点的一部分”。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就有同志要问:‘十样事物,我调查九样,只有一样,没能调查,有没有发言权?’我以为如果你调查的九样都是一些次要的东西,把主要的东西都丢掉了,那么,仍旧是没有发言权。”因此,他主张无论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以“主要矛盾做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假若丢掉主要矛盾,而去研究细微末节,犹如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仍是无发言权的”。[14]这些“大革命”失败后的经验总结,不仅是对右倾错误的辛辣嘲讽,更是对正确开展农村调查的肺腑之言。

对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是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社会调查研究是从感性认识入手来研究社会现象的。但是社会调查不能停留在经验描述上,必须透过事物的表象和外在联系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毛泽东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伦理的认识。”我们从调查中得到的材料,都是感觉材料,要想从中得出反映事物本质、内部规律性的认识来,必须“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15]正是在这样的思维中,毛泽东才得以从纷繁复杂的农村现实中,抓住重点,揭露矛盾,指导革命。

 

六、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不懈”

 

毛泽东并不是社会学家,但他却能像社会学家一样孜孜不倦,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毛泽东指出:认识客观世界有一个过程,不能一次完成,因此,调查研究也不能一劳永逸。“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逐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他还指出:“我们的调查工作,是要有耐心地、有步骤地去作,不要性急。”[16]在这里,毛泽东一方面强调做某项调查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另一方面,毛泽东也强调搞调查研究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而要做到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一点也同样被毛泽东调查研究的实践所证明。[17]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都占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说,不了解中国的农村,就不了解中国。从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革命斗争来看,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而中国武装斗争的战场常年集中在农村,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量开辟和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依托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最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由此可见,中国的国情,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以及中国共产党与农村的紧密联系,从客观上促成了毛泽东调查研究以农村为多的特色。同时,毛泽东坚持不懈地实践着其改造客观世界的农村调查,在更深层面上催化着其农村调查真理性、实效性的成长,最终使调查研究的手段,成为战胜一切反对势力的有力武器。

 

总之,深入研究毛泽东早期农村调查的时代特征,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有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独特功效,也有利于在更高水平上、更宽领域上和更深层次上推进科学发展观在当前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形势下的深入、切实实践。

 

 

 


[] 本文中的“早期”主要指土地革命之前的时期,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后至“大革命”时期。

[] 李晋玲:《毛泽东调查研究实践与理论的历史考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页。

[]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

[]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1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

[12] 刘若飞:《毛泽东的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13]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9页。

[14]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15]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262268页。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17] 张吉清:《试论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长征”永在路上 “赶考”远末结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建党思想与新时代建党精神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想起了“四个伟大”
·传承毛泽东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