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最新征文 > 陈湘舸 田景:重温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及其实践

陈湘舸 田景:重温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及其实践

作者:陈湘舸 田景   来源:征文 点击:: 日期:2009-11-27

  今年恰逢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在这举国欢庆的时节里,在隆重的阅兵式庆典上,胡锦涛主席做了庄严的报告。而在整个报告的结尾,他富有激情地说道:“中国人民万岁!”这句话,定然使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在无比荣幸的同时,回想起六十年前,也是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激动地向广场上的群众挥手致意道:“人民万岁!”。 笔者不禁“自作多情”地联想道,胡锦涛主席与毛主席的话断然不是简单的重合,而恰恰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新形势下的重申。因此重温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及其实践是极有必要的。

  一、什么是群众路线思想

  要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首先要弄明白它是什么。一句话,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到党工作的首位。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要具有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共产党员只能在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正当的个人利益。毛泽东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1938年11月20日,延安突遇七架日本敌机的偷袭,此时毛泽东正在窑洞里办公。警卫员急忙赶来将主席架起往防空洞里走。毛泽东要求警卫团战士立即上街保护群众,身边的几个警卫员觉得保护毛泽东更重要,不肯去。毛泽东生气地说:“记住,在任何情况下,要首先想到群众!”(文献来源:《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第34页 刘仲文 于凯夫主编 人民出版社 2003年12月 )这就是在危难之中首先想到群众,真正的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例子。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本文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举例了。

  中国共产党党章中也明确指出:“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众所周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可以说,这正是群众路线思想对我党的深刻影响,我党也只有时刻心系群众、服务群众才能立足于群众之间,受到群众的拥护。党章中对这一问题有深刻认识:“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相信群众、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相信群众,即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是自己解放自己的!”相信群众,既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的笃信,更是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解放学说付诸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当今有不少国家机关人员和社会各界精英,对于群众不但是不信任的,而且认为群众是落后的、无能的、愚昧的。这就暗含了一个前提,即他们认为他们是高于人民的,是先进的、有能力的、高明的。他们这样想,正是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是“精英创造历史”观念在作怪。这种情况,归根到底,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国传统封建等级思想根深蒂固,还未根除;另一个则是西方资产阶级个人英雄主义思潮泛滥。前者多见于官僚,而后者多见于所谓社会精英人士。

  也有些人是相信群众的,不过是口头上相信,书面上相信。至于心里是不是相信,这是不得而知的。怎么样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相信群众的呢?那就要看他是否联系群众,愿意到群众中去。关于这一点,可以举的例子就太多了。毛泽东主席早年就十分擅长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体察群众疾苦,并且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还尽一切可能的将自己的生活必需品送给乡亲们,帮助群众度过难关。仅就这样的事例,就可以出一本书,何况还有许许多多没有文字记载的事迹。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每天要处理几十封全国群众的来信。他在1951年5月16日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关于处理群众来信的一份报告上批示说:“必须重视人民的来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毛泽东以身作则,对大大小小的全国来信,均予以回复。甚至连涉及儿童读物缺乏问题,都仔细研究作出批示。近几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纷纷重视群众上访和来信问题。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百忙之中积极回复人民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全党全国机关人员做出了榜样。

  但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中央领导人联系群众的热切姿态,另一方面,地方基层干部却有一部分对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置若罔闻。“湖北石首事件”、“躲猫猫事件”、“俯卧撑事件”、“邓玉娇事件”等等等等,在短短的不到一年里,全国就发生了如此多起引起人民群众极大的关注的事件,而往往,这些事件之所以影响如此广泛,并不因为事件本身,而是因为地方基层机关对于事件的处理不完全符合人民群众的意志。通俗地讲,就是联系群众做得还不好,还不够。

  当然,这只是极少一部分机关人员的失职所为,并不代表党和国家的整体形象。

  只有在相信群众、联系群众的基础上,才能够使群众被调动起来,从而做到发动群众。中国共产党过去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就是发动群众的历史,也是发动群众才创造出来的历史。群众并不是任何人为获得自身利益而使用的工具,发动群众更不是驱使群众、奴役群众,而是引导群众走上自我解放之路。因而任何党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群众之上,成为群众的主人,而应当成为群众的朋友,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这是因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应该在群众利益的逐步实现中实现,而不是在群众利益的对立面中实现。要想发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还需要时刻关心群众、了解群众、理解群众。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告诫全党:“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济,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试想,如果不了解、理解群众,不知道群众想要什么,想说什么,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如何发动群众、解放群众呢?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方法。这在下文的“怎样执行群众路线”中会着重提到,此处不赘述。

  

  二、为什么要执行群众路线

  (一)群众路线思想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部分。从根本上来讲,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重要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理论在中国的深化和延续。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缔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从唯物主义角度而言,客观世界是人类创造的,人民群众正是整个人类社会最庞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由于无产阶级从事着绝大多数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活动,同时因为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均从这两个资料的生产开始。因而无产阶级于历史进程中又在人民群众中的起着绝大部分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就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利益的;走符合人民利益的群众路线思想道路的,也就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利益的,这样的理论,就是科学的理论,就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

  (二)走群众路线得民心,抛弃群众路线失民心。

  毛泽东指出:“为群众服务,这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也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 1948年5月出版)第891页)

  历史证明了,走群众路线得民心,不走群众路线失民心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们党风风雨雨二十八载,从1921年成立之日起,经过了多少坎坷和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在这奇迹的背后,实际上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诚挚的热爱和信任。1948年秋,淮海战役。山东农民唐和恩从家乡胶东出发,在此后的5个多月里,他带领小车队和千万个支前队伍一样,冒风雪,忍饥寒,翻山涉水,日夜奔走。自己吃红高粱、红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供应部队。遇到刮风下雨,就把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军粮上。淮海战役军需的9.64亿斤粮食就被唐和恩这样的普通农民运到了前线。陈毅元帅有言道:“淮海战役是用独轮车推出来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整个淮海战役的供给支援。国民党做梦也不会想到,疲惫劳累的支前农民们排着队推着独轮车,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竟然可以摧毁一切国民党的飞机坦克大炮机关枪;更令国民党瞠目结舌的是,这支“支前农民军”人数居然有浩荡的500万。这里仅举一例农民朋友的故事,实际上正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支持,才有我党的今天。国民党蒋介石的话恰恰从侧面证实了这一事实,他说“国民党不是败给了共产党,而是败给了自己。”当然,他所谓的“输给自己”是认为国民党毁于派系之争,中央军与各系军阀互相保存实力,见死不救。但事实上,恰恰是国民党没有认识到“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相反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上,才有此下场。

  (三)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社会变革方面:毛泽东一贯强调人民群众在党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这实际上就是群众路线思想在军事方面的表述。如果没有人民战争的游击战,我党就不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坚持革命斗争,就不能在抗日战争中保存实力并积蓄人民军队的实力,更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在国民党正面战场频频失利的情况下最终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抗战的伟大胜利。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军事方面的成功运用与人民军队的实践相统一的成果;也正是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是任何邪恶势力所不能压倒和制服的;更重要的是,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写入世界历史的,它作为世界历史的重要部分将永载史册。

  物质财富方面:这一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的超额完成,它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在‘一五’计划的指引下,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投入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浪潮中。鞍钢机械总厂青年工人、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按1953年定额计算,一年完成四年多的工作量,且产品质量都是一级品。”(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学习王崇伦的主人翁精神,继而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积极行动起来,奔赴各行各业生产第一线,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力量。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了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接着,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这一连串的建设成就无不在说明一个铁的事实,那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穷无尽,走群众路线的建设路线,必定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事半功倍,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

  管理国家事务方面: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对于社会进步难以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还表现为把中国推进到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和谐昌盛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时代人们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千百万善良的人们至今非常怀念和向往。邓小平也多赞扬并要求恢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良好社会风气、道德水平。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盛世,并且是最高水准和光辉典范,这突出表现为政府廉洁,民风淳朴。过去几千年屡禁不止的吸毒、嫖娼、赌博、匪患销声匿迹。现在年长而又正视事实的人士知道,由于空前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使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被西方进步的人们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世界的光明前途之所在。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如此美好、令人向往,除了基本经济制度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管理上坚持群众路线,切实进行民主管理,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真可谓从儿童到老人,人人关心国家大事,个个参与国家管理,人民群众与政府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信政府、理解政府、支持政府,使政府真正成为人民的政府。这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事实数不胜数。例如在毛泽东时代对于犯罪分子真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处藏身。广大群众会主动提供线索,帮助公安部门搜捕犯罪分子,而决不会发生今天这种村民聚众阻挠公安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不良现象;又如,毛泽东时代创造的群众自我管理样板——“枫桥经验”至今仍然有效。这使浙江绍兴枫桥地区的社会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在当今中国大地可谓“这边风景独好”。这充分显示出群众路线在改造社会、推进社会的进步事业中的伟大作用。

  

  三、怎样执行群众路线思想

  (一)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言,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毛泽东在1930年就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绝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5页)概括起来就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09页)这也就是说,不经过群众检验的理论,不是从群众生产生活、革命斗争中得来的工作经验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都是丝毫站不住脚跟的。“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实践——认识”的过程。“从群众中来”的工作方法就要求我党党员、国家机关人员深入群众,始终和群众保持联系,时刻关注群众的所思所想,调整原有的工作方法,改正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当要求和利益。毛泽东对于调查研究十分重视,曾在1941年语重心长地说:“我现在还痛感有周密研究中国事情和国际事情的必要,这是和我自己对于中国事情和国际事情依然还只是一知半解这种事实相关联的,并非说我是什么都懂了,只是人家不懂得。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他强调:“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工作)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90页—792页)可以说,正是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初期就形成的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使他对于中国两半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分析如此准确、透彻,使得他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如此紧密,使得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的毛泽东思想更加光辉灿烂。

  “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认识——实践”的过程,就是把从群众中得来的工作经验、方法、策略返还到人民群众中去,看看群众有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工作经验好不好,然后针对群众的呼声再次做出改进,使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工作方法、听取群众意见、紧密联系群众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循环过程。但笔者在查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指导思想的相关资料时,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绝大多数学术论文套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模式将群众路线思想归纳为“群众——领导——群众”。笔者认为不可。原因在于“实践”与“认识”是两个对立统一的、平等的认识范畴,实践产生认识,认识改进实践,它们没有高低上下之分;而“群众”与“领导”这两个概念则大大不同。一方面,将“群众”与“领导”这两个概念放置于此模式中,则“群众”与“领导”形成对立;另一方面“领导”与“群众”被置于认识论飞跃的过程中,则分明有个前提,即“群众”与“领导”之间有着“惊心动魄的一跃”(马克思语)。这无疑拉开了“群众”与“领导”之间的距离,违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基本内涵,将“紧密联系群众”变为“脱离群众”,如果真如我臆断的那样,那么这样的学术理论是很危险的。以上的分析均将“领导”作名词进行推论,若将“领导”作为动词,那么“群众——领导——群众”就有两个意思:第一,群众自己领导自己,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的。也就是说作为党员、国家机关人员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最终达到群众自我解放的目的。第二,就又将“群众”与“领导”对立起来了,其前提就是“群众的被领导”。群众通过被领导和执行上级命令而成为群众,并不断循环下去。此种说法将干群关系简单地阐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有所区别的。

  当然,笔者认为以上的一些理论缺陷只是笔者的钻牛角尖所引起的,理论本身的出发点是站在群众路线的基础之上的,只是在表述中运用的不得当、不确切从而造成了一定的歧义。

总而言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指导原则一起,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完整内容。因而怎样坚持群众路线,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坚持两个原则,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在对群众进行教育与引导的过程中,毛泽东一再强调要坚持两个原则,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坚持自愿原则,反对命令主义;坚持领导群众前进的原则,反对尾巴主义。

  第一,坚持自愿原则,反对命令主义。毛泽东认为,命令主义是超越群众觉悟的程度的,是将意志强加给人民群众,强迫群众接受党的主张,按照党的主张办事,“害了急性病”。这是一种对人民群众不负责任的态度,站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上,发号施令。它与“左”倾盲动主义、官僚主义相联系,导致人民群众不理解,不支持,最后工作也就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坚持自愿原则就要对群众作耐心细致的疏导、引导工作。只有落后的工作,没有落后的群众,如果党的工作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有耐心的工作,那么群众一定会觉悟起来。毛泽东指出:“有许多时候,群众在客观上虽然有了某种改革的需要,但在他们的主观上还没有这种觉悟,群众还没有决心,还不愿实行改革,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知道经过我们的工作,群众的多数有了觉悟,有了决心,自愿实行改革,才去实行这种改革,否则就会脱离群众。”(《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12页)这就是说,坚持自愿原则还需要耐心地等待,不可急躁。

  第二,坚持领导群众前进的原则,反对尾巴主义。毛泽东认为,尾巴主义是落后于群众思想觉悟的错误观念,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尾巴主义迎合群众中的落后意见,放弃党对群众的领导,它往往和落后于形势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保守主义相关联。尾巴主义的必然结果是丧失革命时机、最终断送革命事业。坚持领导群众前进的原则,就是要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列,引导群众进行革命事业的建设。对于群众中觉悟较早的大部分人民群众应当广泛听取其意见,改进我党的工作;对于群众中较为落后的一小部分,应当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耐心、细致地做工作。

  坚持这两大原则,对于我党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三)坚持党的利益与群众利益保持一致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同一般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他们(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第264页,人民出版社 1972年) 换句话说,如果共产党人与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利益不一致了,那么共产党人就失掉了他们作为工人先进政党的特征,也就是掉了共产党人的特征。笔者以为,上文所讲的两个原则的坚持和两个错误的反对都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之上的,那就是“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的基础。毛泽东指出:“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绝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1页)而革命斗争正是以人民群众的解放为根本目的的,因而“斗争所需要的”正是“人民所需要的”。所以毛泽东的这句话即可理解为党之所以是正确的、领导群众、深得群众信任的党,关键在于党是将“人民所需要的”看作党自己所需要的,是因为党与人民群众始终紧密结合,唇齿相依。失掉了这个最关键的基础,那么之前所讲的两个原则的坚持和两个错误的反对就毫无意义了。

  坚持党的利益与群众利益保持一致,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坚实基础和前提条件,是我党一切工作开展的首要原则,更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至上精华。

  四、结 论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是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在伟大祖国六十华诞、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八十八载艰苦奋斗历程之后的今天,重提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我们满怀激情地庆祝祖国的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近年来社会问题大大增加,社会矛盾日益激烈,这又不能不让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中国人民忧虑重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以群众路线为本。因此只有切实贯彻群众路线,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而构建和谐社会,也必须以执行群众路线为基础,这是由于只有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化解矛盾、消除危机,使社会安定团结。这是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的真理。为此,我们必须批判精英政治专家的“治国论”。可以说承认不承认、执行不执行群众路线,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产党与剥削政党的根本区别,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因此,一切真正的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时时重温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并从中吸取宝贵经验。

  毛泽东说:“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带的吗?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的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的肌体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6页—1097页)正是这样崇高的信仰,使毛泽东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始终站在群众的一边,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毛泽东晚年曾带头高唱国际歌,其目的是用其中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的歌词教导人民群众要自己解放自己,教育党和干部只有坚定地执行群众路线,才能把前人开创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呼“人民万岁”,这个口号声中蕴含着群众路线的伟大思想,表明他对群众路线的坚定信念。毛泽东从长期的革命实践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反败为胜的法宝。“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只有坚定地执行群众路线才能“得民心”,而这应当是今天重温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总的结论。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长征”永在路上 “赶考”远末结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建党思想与新时代建党精神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想起了“四个伟大”
·传承毛泽东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