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最新征文 > 杨新明: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杨新明: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作者:杨新明   来源:征文 点击:: 日期:2009-11-23

——纪念毛泽东诞辰116周年


  毛泽东同志,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能够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除了社会条件以外,还有他过人的特点,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集中集体智慧,为实现革命和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我想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6周年,最好的方式就是更加深入地学习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中最深刻、最重要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点。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在前苏联的成功以及列宁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真理在中国实践并取得了成功,这个过程我个人认为也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在中国最成功的实践。这也正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如果没有毛泽东,那么中国的历史,还要经过更长时间的徘徊才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一种局面。在毛泽东之后,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理论的思想精髓,我认为仍然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思想的根本点。回顾党的历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当毛泽东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中国的革命就取得了胜利,取得了发展;反之,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失误,甚至受到挫折。所以我们更好地学习毛泽东思想,领会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非常重要。

  早在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批判了红四军党内的主观主义倾向,指出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1930年,毛泽东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在党内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的问题。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土窑洞里完成的两篇哲学名著《实践论》和《矛盾论》,为确立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扫清了障碍。尤其是1941年5月19日延安干部会上,毛泽东在所作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唯物而辩证的说明,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样,就使实事求是这个命题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进而发展成为党的思想路线。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大力倡导调查研究,1963年11月他在修改《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时又强调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重要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主席反复强调的就是调查研究,实是求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常说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力求做到“周知社会”。在当时的《讲堂录》中,他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他曾多次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进行游学、考察,了解农村的弊端和农民的疾苦。这一时期,毛泽东从事社会调查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17年暑期“游学”,与同学肖子升徒步游历长沙周围五县城乡长达一个月之久。这种“游学”式的社会调查在1918年暑假同样进行过。“游学”既了解了社会,克服了“闭门求学”的弊端,又培养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完成了学校规定的“修学”任务,更为毛泽东后来从事的社会调查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毛泽东还强调要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就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他还说我们不了解外国,又不能到外国去调查研究,可是有外国人在延安,应该向这些人作调查研究。他当时讲,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人死的死了,走的走了(柯棣华在前线死了,另外几个人走了),现在还有个巴苏华,就在延安医院里工作,你们要了解印度的情况可以去找他。要了解印度尼西亚的情况,可以找阿里阿罕;了解日本的情况,就要找日本战俘,那里延安办了一个日本工农学校,前方送回来的日本战俘都在这里学习。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都亲自带头,真正沉下去,到农村、到工厂进行调查研究。那时中央专门作了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干部的决定,还有一个关于非党干部的决定,都是中央组织部作了一番调查研究,找了很多人谈话之后起草的,陈云同志也亲自找了许多比较有名的从大后方来的非党人士谈话。调查研究,当时形成了风气。总的说,毛主席提倡调查研究,对延安干部的提高有明显效果。

  1930年10月,毛泽东又做过兴国调查。这次调查的特点是:第一,做了八个家庭的调查,这是他过去从来没有做过的调查,而没有这种调查,就不能有农村的基础概念。第二,调查了各阶级在土地斗争中的表现,这是他在寻乌调查中做了而没有做得完全的。毛泽东在整理后记中说:“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过去红色区域弄出了许多错误,都是党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原故。所以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需。”之后,毛泽东又在他起草的一个通知中写道:“我们的口号是: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有了后一条补充,就把《反对本本主义》中所说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表述得更加完整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经常巡视祖国大江南北,深入了解各地情况,进行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工作。1956年2月开始,毛泽东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取中央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亲自参观了工农业生产现场,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图书资料,最后形成了至今仍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论十大关系》。这一光辉文献,对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一系列复杂问题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调查研究使我们深刻感悟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努力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保证。

  在毛泽东之后,邓小平的理论及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理论的思想精髓以及科学发展观,既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根本点,更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开拓与创新。这种精神是全党和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两大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事求是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邓小平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根据毛泽东提出、周恩来宣布的到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在二十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在二十一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这个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既令人振奋又十分艰巨。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拓性事业。在新旧体制并存和转换的过程中,我们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教条来束缚自己的手脚,又不能无条件地、原封不动地照搬国外模式,也不能把国内实际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是凝固不变的。唯一的抉择在于进一步弘扬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生机勃勃的创造精神,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勇于实践、大胆开拓,敢于闯险区、破禁区、探盲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立了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放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中加以认识和把握,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还不完善;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科技事业不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人们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新的情况,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理论, 是指导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发展实践,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实事求是,符合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实”, 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是”,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刻阐明了增长与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内涵等相互关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提出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综合发展观,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科学发展观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辩证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

  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把握当代世界发展趋势和特征,提出了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企业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大力推进集成创新,促进重要产业跨越发展;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从创新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标、基本内涵、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根本动力。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永恒生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使命重在理论联系实际,重在运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最一般原理,解决科学发展观中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也都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确定党带领人民推进事业发展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战略策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

  今天我们纪念毛泽东,我们应该永远记取毛泽东为我们党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尤其是他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要勇于站在时代前列,着眼于新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要以巨大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陈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J]共产党人,2006(1):15-16;
3.《学习时报》第217期;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01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87页;
6.《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
7.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讲话。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长征”永在路上 “赶考”远末结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建党思想与新时代建党精神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想起了“四个伟大”
·传承毛泽东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